限購難成“雙全法” 公募量化前路撲朔迷離
今年來頻頻以限購“謝客”,有錢都不賺的公募量化基金為何20年來都“長不大”?從公募量化20年來的“沉浮錄”發現,不同策略的量化產品乘“風”才能起飛,那些“驚艷”過市場的量化產品,多數踩中了時代的貝塔,乘風而起,當市場風格發生轉向后,量化策略若不隨之更迭,便泯然眾人。
一直令量化界叫苦不迭的“規模”,雖確實和量化產品的收益呈現負相關性,但無法成為公募量化基金難以實現長期持續性業績的必然性“借口”,因此限購也只是權宜之計。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了解到,對于公募量化產品來說,量化策略需不斷迭代升級,才能提升市場適應性和策略有效性。而如何迭代量化策略,目前業內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和方向。
公募量化限購“阻擊術”
9月22日,今年來幾度收緊限購金額的招商量化精選“松閘”,上調限購金額。該基金自9月22日起,限購金額由此前的單日單個基金賬戶單筆或累計申請金額2萬元調整為5萬元。
今年以來,王平管理的招商量化精選先后8次調整限購額度,從最初1000萬元/日的限購金額,最低曾調整至2萬元/日。
不僅招商量化精選,今年來多只公募量化產品“頻頻謝客”“有錢不賺”。
目前,孫蒙管理的華夏智勝先鋒、華夏智勝價值成長,馬芳管理的國金量化多因子、國金量化多策略、國金量化精選,蘇秉毅管理的大成景恒等仍均處于限購狀態。其中,馬芳的三只基金單個基金賬戶單日單筆申購及單日累計申購金額均不得超過1萬元,對比來看,其基金的限額堪稱“嚴格”。
“越限越買”,限購的背后,量化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坐上“直升機”。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有4位量化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
國金基金馬芳、華夏基金孫蒙、西部利得基金盛豐衍和招商基金王平四人的二季度末管理規模分別達143.7億元(同比增長7503%)、125.43億元(同比增長102%)、114.98億元(同比增長57%)、101.43億元(同比增長172%)。
整體來看,今年以來,主動量化基金規模迎來大幅增長,現已逼近千億元大關。天相投顧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主動量化基金總規模達999.94億元,較去年底增幅達37.5%。
近兩年,市場整體走弱,公募基金發行市場頻現“冰點時刻”,主動量化基金緣何獲得資金的“另眼看待”?
以馬芳管理的國金量化多因子為例,在“黑天鵝”事件頻出的2022年,該基金仍取得了12.23%的收益率,今年保持持續正收益的狀態,截至9月22日,今年已實現近12%的收益率。招商量化精選、華夏智勝先鋒2022年雖未能實現正收益,但卻將回撤控制在1.5%以內,今年以來也均獲得超10%的收益率。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公募市場量化基金獲得正收益的比例超62%,其中主動量化型基金獲得正收益比例為63.11%。
因此,投資者蜂擁而至。究其超額收益背后的原因,在行業已不是秘密。
其一,華泰證券林曉明表示,量化投資的強項之一正是對風險的控制,有效的量化擇時模型能弱化權益部分下行風險。“市場熱點輪動劇烈,散戶追漲殺跌很難賺錢,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重倉的消費、醫藥以及新能源等股票持續低迷,擇時及調倉沖擊又會進一步影響凈值表現,量化策略嚴格按照既定模型執行,通過持續調倉換股并嚴格控制交易成本,積小勝為大勝,獲得較好的絕對收益和超額收益。”點石成金私募基金董事長易海波對記者表示。
其二,市場的“風”飄向了量化。“今年春節后,市場熱點偏向中小市值股票,量化策略對證券定價的效率主要體現在覆蓋廣度上,資金擴散、更加均衡的市場風格有利于量化產品發揮優勢。”某量化人士表示。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來多只績優基金之所以頻頻限購,是因為量化投資策略一般都有規模容量限制,隨著產品規模增加,若無新策略補充,必然導致產品收益受影響。“當市場上使用同一交易策略的規模過大、過于擁擠時,量化策略便會遇到因子失效的情況。”某公募量化人士對記者表示。
20年沉浮錄
國內公募量化產品誕生已有20年,盡管近兩年公募量化“風頭”盡出,但從整體規模上看,相較動輒上萬億元的主動權益基金和被動指數基金,公募量化仍是“長不大的娃娃”。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公募量化產品(量化指數增強基金、主動量化基金、量化對沖基金)的總規模達2824.33億元,在整個行業中占比僅為1%。這一規模還不如主動權益規模前5位基金經理的規模之和。
記者發現,過去20年,公募量化曾幾經“高光時刻”后沉淪,鮮有量化基金經理在長期實現規模和業績的雙豐收。那些“驚艷”過市場的量化產品,多數踩中了時代的貝塔,乘風而起,當市場風格發生轉向后,量化策略若不隨之更迭,便泯然眾人。
“A股市場的投資風格是不斷變化的,2016年前是小盤成長風格,2016年-2017年是大盤價值風格,2019年-2021年切換為大盤成長風格,最近兩年又偏向小盤價值風格。量化產品的投資風格缺乏持續性又遇到市場風格轉向時,業績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投資副總監兼基金經理劉釗對記者表示。
時間撥回2016年之前,市場小盤風格盛行,長信量化先鋒、大摩多因子策略作為當時的代表,因重倉小市值股票,借助小市值因子,在2015年雙雙實現超84%的收益率,在市場整體暴跌的2016年依舊收獲正收益。兩只基金的規模在那兩年一路高歌猛進,先后在2016年底、2017年3月末達到成立以來頂峰——109.44億元、49.18億元。2017年3月之后,市場風格轉向大盤價值股,小市值因子策略開始失靈,兩只基金規模開始一路下滑,目前均不足10億元。
2016年至2017年,在大盤價值風格下,公募界的“巴克萊三劍客”之一田漢卿因偏愛基本面量化投資,在大盤股報復性上漲時積累了較好的歷史業績,2017年華泰柏瑞為田漢卿發行華泰柏瑞量化阿爾法,首募規模達52億元,成為當年的爆款基金,一時風頭無兩。
進入2019年之后,市場風格極致化,白酒、醫藥、新能源等行業主題型主動權益基金因持股集中,風險暴露高,業績彈性大深受市場追捧;此時,量化基金持股分散,基于基準控制風險暴露,結構性行情中反而成為劣勢。此時,西部利得基金的量化基金經理盛豐衍便憑借重倉高估值成長股逐漸受到市場關注。
每當量化產品爆火后,通常面臨大規模申購,由于全市場同一策略的超額收益有限,規模增長會導致基金整體超額收益率攤薄。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5億元至10億元是量化產品比較‘舒服’的狀態,如果公募量化產品的規模達到30億元或40億元,產品的策略運行或面臨一些阻礙。”某量化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
“規模增長跟業績表現具有負相關性,但不具有因果性。”劉釗表示,規模和市場風格常出現錯配,導致規模滯后風格切換;大部分公募量化會側重于主要運用幾個策略,規模的增長亦需伴隨策略的迭代。
資深基金評價人員、杭州聞基之道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聞群表示,市場行情瞬息萬變,量化策略需不斷迭代升級,提升市場適應性和策略有效性。
前路未定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績優則規模增長,是公募基金行業不爭的事實。目前,公募量化雖已深知不斷迭代策略是保持業績優異的核心因素,但如何迭代業內看法不一。而策略迭代的背后,公募量化更加強調的是“人的價值”。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公募主動量化基金在策略迭代上大概分為兩個方向:一是重視AI,加強偏量價類模型、人工智能模型的研究;二是重視基本面研究,增強主動研究,更好地理解市場機會與風險。
天相投顧相關負責人對記者介紹,一些公募量化基金還致力于研究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新技術在量化交易中的應用,力圖開發出更加復雜、精細的模型,從而做出更精準的投資決策。聞群表示,量化策略與AI結合,可以更好地挖掘市場因子,提高決策效率。
某量化基金經理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理解量化對AI的應用。他表示,目前市場出現信息過載的情況,如果通過傳統的方式閱讀研報或財報,效率會很低,可以通過AI技術提取輿情中的情緒信息,來判斷對個股看好或看空,或者通過文本處理得到對個股投資價值的判斷。
“長期來看,公募要在傳統的風險溢價基礎之上來提升定價能力,往深度方向上走,這是公募的必然選擇。”一位公募量化人士對記者表示,單純只依賴風險模型、量化因子模型等,無法獲得深度定價能力,需要將研究員的深度研究能力嫁接到整個投研體系當中。
“公募量化不具備交易的優勢,所以應當始終恪守以基本面量化為‘魂’,以相對低頻的策略為主。”劉釗對記者表示。
“AI和基本面研究各自都有優勢和局限性。”天相投顧相關負責人表示,AI可以快速處理大量數據并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人類的判斷和經驗;基本面研究注重公司基本面分析,雖然有其穩健性和可持續性,但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可能存在滯后和不足。
無論何種方向,對于公募量化而言,“人才”都是核心要素。“在已有的技術條件下,怎么去拼出更完美的拼圖,這取決于人對市場的理解。”某量化人士表示。
聞群表示,發展量化投資需要機構擁有專業的量化研究員、數據工程師、算法工程師、系統架構師等人才。此外,機構還需要擁有高效的交易平臺、完善的風控體系和優質的數據資源等。
劉釗稱,公募量化要想做大做強,必須有長期堅持的決心和能力。優秀的量化產品不單純看投資收益,還要考慮投資風險。跟蹤誤差小、風險小,決定了公募量化產品的短期業績不可能太突出,只有拉長時間維度,投資者才能在長期業績中發現“量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