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基金:牛年市場流動性有望合理適度
中證網訊(記者 張凌之)2月初以來,伴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進一步回升,“再通脹”又一次成為市場關注熱點,也成為影響我國債市和各類資產配置的重要因素。
對此,格林基金宏觀研究員方岑認為,大宗商品帶來美聯儲提前加息的可能性并不大,無需過度憂心美聯儲態度變化導致的全球流動性收縮。就我國來看,2021年的市場流動性仍將是適當的,無需過度擔憂流動性收緊及其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關于目前大宗商品價格上行推升美國總體物價,是否可能導致美聯儲提前加息,她表示,相較通脹而言,美聯儲已經明確表示其更加關心的是就業市場的狀況。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的非農就業狀況顯然遜于預期和往年同期。雖然失業率有所降低,但目前美國就業狀況仍然不理想。
方岑認為,鑒于疫苗接種范圍的擴大和財政刺激的預期,此前市場對加息預期的修正可能是合理的,原因在于經濟復蘇的預期時點可能提前。但就目前美國的通脹和就業市場狀況而言,在市場預期之外,“再博弈”“再通脹”的性價比很低,大宗商品價格可能并不會成為誘發美聯儲提前加息的因素。
若美聯儲不會提前加息,則對應而言,全球范圍內因“水位”下降而導致新興市場國家估值重估的可能性就較低。對于“再通脹”是否會促使央行“緊貨幣”,她認為,2020年,我國的通脹控制目標為3.5%,即使2021年這一目標回到3.0%,也仍然不會對我國今年的貨幣政策形成壓力。假設進入今年四季度之后,通脹回歸到正常水平,則經濟增長水平更有可能影響貨幣政策決策,但就目前而言,討論“再通脹”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還為時尚早。
總體上,她認為,2021年貨幣市場層面的流動性仍然將是適當的,市場無需過度憂心由此帶來的流動性收緊及其可能對全球市場造成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