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華基金吳志剛:做長久陪伴的基金投顧人
從“賣方”到“買方”,從研究員到投資經理,作為一名擁有19年從業經驗的老將,吳志剛的職業生涯覆蓋了FOF投研的各個崗位,在即將開啟第二十個年頭之際,再次選擇站在基金投顧業務的潮頭,成為銀華基金投顧業務投研負責人。
“立足當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投顧工作的重心放到如何做好陪伴,將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一步步做下去,用結果說話。未來,我們要通過持續不斷的投資者教育,幫助投資者建立成熟的投資理念,這也是投顧業務發展的前提。”吳志剛說。
目標導向
吳志剛具有19年證券從業經驗,此前在券商和保險資管公司等機構均從事基金研究和FOF投資相關工作。因此,對于投顧業務與FOF有什么相同和區別,吳志剛在長期實踐中有著自己的認識。
他認為,投顧業務與FOF的相同點在于,兩者都可以通過雙重分散降低組合的波動性,兩者資產配置的思路也大致相同。不過,FOF大類資產的變動范圍相對大一些,配置較為靈活,而投顧組合大類資產配置上下浮動區間較小,這也是為了保障組合整體風險收益特征的穩定性。
此外,兩者在收取費用方面也類似。投顧在費用收取上更為靈活,可以類似FOF收取管理費,也可以采用收取會員費的模式。
從投資端來看,投顧業務與FOF在考核方式上會有明顯的不同,從而導致操作方式的不同。FOF大多采用公募基金的考核方式,即考核相對排名,更看重業績,FOF經理每一筆操作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取更好的排名、更高的凈值增長,相對自由度更強或者操作更頻繁;但就投顧業務來說,未來相對排名或在考核中占比較小。“業績并不是越高越好,投顧更加看重的是風格穩定性,能夠保持在之前約定的風險收益特征范圍內運行其實就算合格,調倉相對來說不會太頻繁。同時,公司也會納入‘顧’方面的考核,考核指標也有類似復投率、盈利概率等方面的考核指標,真正做到投顧一體化。”
對于投顧組合是否傾向選擇自家產品,吳志剛表示,作為投顧經理,他會以結果為導向。“長期來看,投資者是用腳投票的,我們推出投顧組合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公司其他基金的管理規模,而是為了長期留住客戶。”在2019年加入銀華之前,吳志剛一直都偏重看全市場基金。“如果按照我的選基體系,若能選出銀華的基金,就投銀華,完全以客觀結果為導向。”
重在陪伴
“如果投資者希望得到更多的陪伴,投資后經常聽到投資團隊的聲音,我覺得選擇投顧會更合適。”對于同樣的雙重收費問題,吳志剛認為,投顧業務和FOF都是專業人士幫普通投資者選擇基金,這能夠彌補投資者在專業知識、投資精力等方面的不足,對有價值的服務進行收費也是合理的。
針對投顧業務的特點,銀華基金專門設置了投顧業務開展模式。該模式是在投顧投資決策委員會的統一管理領導下,由FOF投資管理部、互聯網金融部為主要執行部門協同配合,其中還包括交易部、風險管理部、合規、IT、運保、人力等部門,共同構成了業務的前、中、后臺整個流程。
“可能我們做好投顧服務的重要前提還是要持續進行投資者教育,要讓投資者認識到買投顧組合是一個長期的事,跟短期靠股票盈利是完全不一樣的。”吳志剛表示,當下監管對基金投顧業務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必須先通過風險測評、KYC問答確定投資者的投資畫像,才能為其推薦合適的組合。因此,這個測評結果必須能夠真實地反映投資者長期相對穩定的風險收益偏好。如果投資者在測評時只是基于現階段市場行情、現有傾向性目標再按照目標寫出答卷,未能真實表達出自身的長期風險偏好,那么投顧業務無法真實匹配需求,也很難讓投資者長期滿意。
對于這一問題,吳志剛表示,他和團隊后期會進行持續不斷的投資者教育活動。第一,幫助投資者認識到建立適合自己的長期穩定風險收益目標的重要性,而且這個收益目標是不隨市場行情的變化而大幅漂移的。“這樣我們才能做到需求的精準匹配。”第二,持續不斷地闡述投顧跟炒股的區別,強調長期投資的意義和價值來引導客戶進行長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