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之王”翻車遭巨額贖回
2020年,“量化之王”文藝復興基金也沒踏準美股動蕩的節奏,不僅沒賺到錢,還出現嚴重虧損,旗下基金近期更是遭遇巨額贖回。
與“量化之王”巨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年國內量化私募卻大幅盈利,規模也實現大幅增長。但隨著A股市場不斷成熟,國內量化私募獲取超額收益難度也將不斷加大。
“量化之王”翻車
遭50億美元巨額贖回
文藝復興基金由大名鼎鼎的吉姆·西蒙斯于1982年創立。據有關媒體消息,文藝復興基金的管理規模達750億美元,約合5000億元人民幣。
由于過去多年收益穩健,文藝復興基金被稱為“量化之王”。但2020年,文藝復興基金卻栽了個大跟頭,創下了有史以來最差的回報。
文藝復興科技公司致投資者的一封信顯示,該公司旗下3只對普通投資者開放的基金自去年12月1日以來遭遇了至少50億美元的贖回。其中,12月凈贖回18.5億美元;1月凈贖回19億美元;2月計劃再贖回16.5億美元。
巨額贖回主要是因為上述3只基金去年的業績表現慘淡。其中,機構股票基金(RIEF)在2020年虧損了19%,機構多元化Alpha基金(RIDA)虧損了32%,機構多元化全球股票基金(RIDGE)虧損了31%。
實際上,在去年年中就傳出了文藝復興基金虧損的消息。去年10月有報道披露,文藝復興基金旗下的機構股票基金下跌了約20%,機構多元化Alpha基金下跌約27%,全球股票基金下跌約25%。這也意味著,2020年的最后兩個月,文藝復興基金不但沒有跟上市場節奏,反而使虧損進一步加大。
去年9月,文藝復興在一封致投資者的信中解釋過,其虧損是由于在3月份崩盤期間對沖不足,然后在4月至6月反彈期間對沖過度導致,“我們的基金依賴基于歷史數據訓練的模型,在一年內表現異常(無論是好是壞),這一點并不奇怪”。
大獎章基金收益率76%
內外部基金差異惹爭議
據了解,隨著大量投資者贖回,文藝復興基金的資產規模已經跌到600億美元左右。
不過,另一方面,文藝復興基金對員工和內部人士開放的自營基金卻取得了驚人回報,旗艦基金大獎章基金(Medallion)去年收益率高達76%。
為何內部基金和外部開放基金有著如此大的差異?實際上,文藝復興內外部基金業績出現巨大差異并不是第一次,2008年亦是如此,自營盈利,而外部基金出現虧損。
百億私募誠奇資產創始人何文奇表示,大獎章基金與外部基金,除都是文藝復興來管理的以外,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基金。大獎章基金從總規模限制、投資人條件、管理費與業績報酬等,到投資標的、主要投資策略、杠桿使用、風控條件等,與外部基金都是有很大不同的,這是差異化的根本原因。2020年受美股極端環境的影響,這種差異更加明顯地展示出來了。
無量資本副總經理李德安也表示,大獎章基金與外部基金,其實每個年份都有差異,只是去年比較突出。在海外市場,量化基金曾經也有中高頻超額收益高的時代,但隨著市場的成熟,如今要做超額收益的難度加大,所以真正好的中高頻策略一般都只對自己開放,給外部資金的份額較少,策略不同是造成了內外部基金差異的核心原因。
“不少國內私募,也是把核心策略留給自有資金,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李德安說。
不過,何文奇指出,去年美股受政治、疫情、社會情況、貨幣政策等影響,可以說與往年相比產生了很大變化。這給很多投資者帶來了機遇,但同時也讓部分量化機構產生不適應性,比如橋水、文藝復興外部基金、2sigma等。
“有些是因為恰好策略不適應,有些是因為公司對市場變化的策略準備與應對不夠充分。相反的,另一部分量化機構完全適應這種市場,甚至盈利超出往年,代表性的有Citadel、WorldQuant、文藝復興大獎章基金等。”何文奇說。
國內量化策略爆發
長期超額收益或下滑
與“量化之王”巨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年國內量化私募卻大幅盈利,規模也實現大幅增長。
招商證券托管數據顯示,2020年量化多頭策略的收益平均高達34.5%,超過非量化股票多頭平均28.8%的業績,市場中性策略的收益也達到11.2%。同時,量化規模迎來爆發式增長,百億量化私募俱樂部不斷擴容至10家以上,領頭羊直奔千億規模,行業集中度進一步上升。
李德安指出,去年國內量化基金盈利主要是做了指數增強,比如說中證500去年收益20%,在這個貝塔的基礎上增強20%~30%,部分產品的收益就超過了50%。
美國市場并不是不適合量化,只不過參與機構眾多、市場有效性強,傳統的量化策略很難有超額阿爾法。過去兩年,國內量化收益年化高達30%,美國可能年化8%~10%就相當亮眼了。隨著A股市場不斷成熟,國內量化的收益也將緩慢下降。
在何文奇看來,隨著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國內A股對量化投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以公募、私募基金為代表的大量機構投資人參與市場,使得相對簡單的策略很難獲取很好的收益。“這種情況可能在2021年會繼續加劇,對于量化投資來說無論何種策略,挑戰都會越來越大,不能被動地等待市場給我們機會,我們需要做的是把研究做得更加深入與充分,才能持續戰勝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許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