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升基金張子堯:深耕城投債 打造穩健“固收+”平臺
憑借固收類產品穩健領先的業績表現,近年來上海海升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升基金”)在債券私募圈嶄露頭角。日前,海升基金創始人、執行總裁張子堯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盡管債券市場有起有落,但未來海升基金將繼續堅守并看好城投債市場的中長期投資機會。當前,公司正以量化策略為新的出發點,致力于打造收益穩健且相對更有吸引力的“固收+”資管平臺。
聚焦城投債品種
成立于2015年的海升基金,目前凈資產管理規模超45億元,員工近30人,其中約一半為投研人員。公司的產品代銷渠道不僅覆蓋多家主流第三方銷售機構,同時也進入了多家頭部券商的全國代銷網絡,獲得了機構客戶的廣泛認可。
張子堯介紹,公司投資的資產類別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債券和權益、期貨、期權等非債券類資產,其中債券資產的規模約為40億元左右。在債券產品中,又可細分為三個產品線:一是買入高評級高流動性的債券,以配置持有到期為主;二是買入高評級城投債,通過適度的部分倉位信用下沉配置性價比較高的信用債,以增強收益;三是高收益城投債策略。
“公司不管是做哪一個品類的產品線,主要聚焦于城投債品種,公司不會為了博取更高收益,去配置一些其他房地產或民企的債券。”張子堯表示。
對于公司堅定深耕的城投債投資,海升基金也有其樸素的“能力圈考量”。張子堯介紹,公司多位核心投研人員在加入公司前,長期在各大券商的一級投行和二級固定收益部門工作,公司在整體人員構架上有一二級聯動的優勢,這些投研人員的從業履歷不僅能夠使得公司對不同地區、不同城投平臺類型的城投債,有深刻的理解和研判,也使得公司在投資決策時能夠及時、深入地了解許多城投平臺最新的市場信息,從而以“一二級聯動的方式”掌握其滾動融資、潛在投資機會與投資風險的動態情況。
此外,公司投資總監盛滴清先后就職于中信建投基金、方正證券、信誠人壽保險資管等機構,在中信建投基金等機構純債類賬戶、專戶產品的累計資產管理規模超100億元。相關產品可查的歷史業績常年位居同類產品前四分之一,并展現出“在調整市凈值回撤幅度更小”“在極端市場環境下抗風險能力相對更強”等投資特色。
更能承受宏觀經濟環境變化
“債券資產的定價、投資、交易,不僅是一門專業的學問,同時更像是一門‘手藝’。”張子堯介紹,其早年職業生涯開始于某外資銀行和德勤會計師事務所,隨后轉行做了多年的債券交易員。在他看來,由于債券不同于股票,很少有連續的成交價格,在交易方式上也大多采取一對多詢價、點對點交易。因此,對于一只債券基金產品如何具體“排兵布陣”、如何運作、選擇在什么時機采取什么樣的策略,作為交易員出身的基金經理,可以更好地感知市場的微觀動態。
具體到城投債的投資,張子堯表示,2018年以來,復雜多變的債券市場環境對于追求較高收益的債券投資機構,帶來了較多挑戰,海升基金能夠穩健穿越風浪,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公司對于城投債類資產的深刻理解和長期堅守。
張子堯強調,在不少外界人士看來,城投債品種的信用違約風險始終若隱若現,但城投債本身具有政府潛在信用背書的根本屬性,長期以來并沒有發生變化。“對比于很多產業債,城投債的類似潛在信用背書更強,相對更能承受宏觀經濟環境和周期的變化。”他說。
張子堯進一步表示,當前固收類產品的管理主要矛盾為:如何在當前資產收益率下行的階段滿足客戶已有的收益預期。
迭代“固收+”資管平臺
2022年,海升基金在經過多年的固收投資深耕后,正式搭建了量化投資團隊,從國內頭部一線量化私募中吸納了相關的專業投研人員。對于這一發展戰略的迭代,張子堯坦言,公司預期國內無風險利率和債券資產整體收益率出現長期下行趨勢,因此提前考慮為客戶在債券資產收益率下行的時期找到一些有“進攻可能性的資產”。張子堯表示,公司對于自身的定位,是希望打造一個收益穩健且相對更有吸引力的“固收+”資管平臺。
在具體的策略做法上,目前公司在“固收+”產品線上,債券的倉位力保3%-4%的收益,同時在此基礎上移出一部分倉位,實施股指期權、股票量化多頭的策略,積極把握權益市場上漲的機會。
張子堯舉例稱:“目前很多投資者已經形成共識,A股市場正逐步接近底部,但什么時候漲、中長期能夠漲多少,一時很難確定。”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司的一類“固收+”策略,就是利用債券的部分收益,買入股指看漲期權,力爭在“潛在損失有限,潛在收益更高”的情況下,獲得A股上漲的收益機會。
作為一家成立較早的債券私募機構掌舵人,張子堯還特別表示,對于固收策略、“固收+”策略的私募管理人,投資者進行相關篩選時,應當提升對專業金融知識的學習,同時重點關注公司產品的長期運作和業績情況、底層資產和交易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同時可通過對管理人的實地走訪,掌握公司與投資相關的關鍵信息和關鍵輿情。除此之外,張子堯還建議,投資者尤其需要關注管理人的投資理念和體系是否“邏輯自洽”,收益的來源與其投資的資產是否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