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李丹丹)近日《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出版,在該報告的序言中,央行副行長陳雨露指出,繼續按照放寬準入、深化改革、健全風險防控機制的原則,促進農村金融適度競爭。加快農村信用社特別是省聯社改革,提升農村信用社綜合服務水平,加快出臺《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大力推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在適度競爭中增加農村金融供給。
《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逢雙年出版,主要介紹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市場運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新進展、新政策和新做法。
陳雨露在報告序言中稱,近年來農村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顯著提升,整體水平再上新臺階,為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無論是在覆蓋面還是在深度上,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對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對于下一階段的農村金融工作,陳雨露介紹:
一是繼續按照放寬準入、深化改革、健全風險防控機制的原則,促進農村金融適度競爭。加快農村信用社特別是省聯社改革,提升農村信用社綜合服務水平,加快出臺《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大力推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在適度競爭中增加農村金融供給。
二是在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鼓勵圍繞提升農業供給質量的金融創新活動。健全各類產權要素平臺,扎實推進農村信用體系、支付體系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以搭建農村電商服務平臺為抓手,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創新;強化對規模經營、綠色農業、鄉村休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的支持;創新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中長期投融資機制。
三是完善扶持政策體系,推動政策實施方式由選擇性向功能性逐漸轉型。綜合考慮地區差異、金融風險以及健全金融市場等多種因素,優化、細化正向激勵措施,提升政策扶持的精準度。增加普適性、功能性、競爭性政策支持,加速轉向“獎優獎業務”。
四是完善統計考核和績效評價。一方面要解決統計范圍過寬、缺乏與農業生產經營直接相關的貸款數據等問題;另一方面要通過明確與現代農業、新型城鎮化、農民職業化等發展相適應的“農業”、“農村”、“農民”新概念,更好地反映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發揮好統計指標的考核和導向作用。
五是完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著力防控農村金融風險。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健全多種形式的融資擔保體系,完善農業災害風險轉移分攤機制。更多地利用互聯網等電子信息平臺,向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多種信息服務,幫助其實現有效的資金配置和風險管理。堅決打擊各種非法集資和各類違法金融活動,加強金融知識宣傳普及,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