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娜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了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以“同步放緩”形容當前的世界經濟形勢,并把今年經濟增速下調到3%,這是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形勢往往在多數人感覺良好時出現逆轉。就在兩年前,IMF還用“同步回升”來形容世界經濟,2017年增速達到3.8%,全球大約75%經濟體都在增長。時任IMF總裁的拉加德在有關講話中流露出難以掩飾的樂觀。短短兩年過去,對全球經濟發展的憂慮已經越來越重。
從近期風險來看,制造業下降與貿易問題無疑是世界經濟面臨的最迫切挑戰。根據IMF數據,預計今年全球貿易額增速只有1.2%,遠低于2018年的3.6%,更不必說2017年的5.7%了。2019年上半年全球貿易額增幅只有1%,是自201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不難發現,全球貿易與經濟增速存在著正相關,貿易增長越快,世界經濟越繁榮;反之,貿易越疲弱,經濟增長越緩慢。
尋找原因,制造業和貿易下降主要來自政策。美國揮舞關稅大棒引發多個經濟體抵抗和報復。一些經濟體調整汽車業排放標準政策,給汽車制造業造成沖擊。
拋開短期問題,長期來看,世界經濟的憂慮則遠遠超越了貿易爭端和產業政策調整的表象。至少有兩個方面讓人擔憂。一是大國關于世界經濟貿易的規則之爭正在加劇。除了貿易規則,其他包括金融規則、新技術標準、監管規則等多個方面,主要經濟體都在明爭暗斗,激烈博弈。另一方面,讓人越來越擔憂的是,席卷全球的民粹主義風潮正在加劇。歐美多個所謂先進國家都面臨復雜的民粹主義上升局面。近日,就連已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這一發達國家俱樂部的智利,也打破了多年的穩定平靜,罷工與抗議正在上演。
還有一些新情況,能從中看到世界經濟的某種結構變化。世界銀行23日發布了最新的國際營商環境報告。除了中國營商環境顯著提升到第31位以外,還有一些變化值得關注。比如,泰國的排名在第21位,高于德國的第22位,俄羅斯排在第28位,高于日本的第29位,中國的得分與西班牙相同,僅次于日本。西方七國當中,營商環境最糟糕的是意大利,排名在第58位,低于很多發展中經濟體。這個歐洲第四大經濟體也是2019年經濟增速最低的一個,IMF預計其增速為零,是整個發達國家陣營里最拖后腿的一個。越來越多人擔心意大利會爆發債務危機,這也將是世界經濟的一個重大風險隱患。
著名策略咨詢公司麥肯錫的一份關于全球化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化正在發生五大轉型,包括商品貿易日漸萎縮,服務貿易快速增加,勞動力成本重要性持續下降,創新研發越發重要,區域貿易更加集中。麥肯錫還發現,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消費的權重日益增加。數據顯示,1995年至2007年,全球發達經濟體消費了81%的全球化商品,而在2017年至2030年,估計發達國家消費全球化商品的規模比例將從原先的81%降至49%。同期,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能力將大幅上升,其中,中國對全球化商品的消費能力將從10%上升到16%,作為全球市場的角色更加突出。
盡管世界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發展中國家占全球比重在繼續上升。根據IMF數據,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對全球增長的貢獻仍相當可觀。
同時,要客觀看到世界經濟的一些基本事實。IMF的最新數據顯示,以購買力平價法計算,39個發達經濟體GDP總量占世界40.8%,貿易額占63%,人口占14.3%。155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GDP占全球59.2%,貿易額占39%,人口占85.7%。目前是發達國家以占全球七分之一人口創造了五分之二產值,其對世界的人均貢獻度依然顯著領先,但增速和權重在下降。
對于當前世界,經濟增速起起落落本是常態。況且3%的增速也不意味著世界經濟就再次萎縮。過去60年,IMF曾確定世界經濟有過4次收縮(衰退),期間,全球人均GDP出現收縮;而預計2019年全球人均GDP增長近2%。有經濟專家認為,當前的經濟放緩“更像是更廣泛擴張中的一次小幅放緩”。華盛頓國際金融學會首席經濟學家羅賓·布魯克斯表示,只有當出現負增長國家的GDP總量合計達到全球50%或以上時,才能意味著全球經濟出現衰退。
怎樣應對風險和不確定性加劇的世界經濟?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為維護世界經濟增長,首先要消除貿易損害,找到有助于建立更強大貿易體系的持久方案,恢復貿易對世界經濟的引擎作用。IMF首席經濟學家戈皮納特也敦促政策制定者達成持久協議消除貿易壁壘,控制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并減少政策不確定性,以提振信心并重振投資、制造業和貿易。
不過,在新的全球政治經濟變局下,消除人為的貿易損害,又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