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臺探新路 推動世界經濟新發展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舉辦的第二天,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企業如期而至,帶著各具特色的優質產品和服務閃亮登場。承載著希冀、蘊藏著機遇,進博會不僅是一個采購洽談商品和服務的貿易平臺,更是一個全球商貿便利化、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溝通平臺。
擴大進口 釋放中國經濟發展紅利
多位專家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進博會既是一個外國企業向中國市場展示進口產品、尋找進口合作商、開拓中國市場的平臺,也是一個中國企業積極推進國際合作、深化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平臺。
相關人士表示,大規模進口將有利于把境外消費拉回到中國國內,使國內外兩個市場更好銜接,有效推動國內外市場一體化。國外優質商品進入中國,有助于完善中國國內市場體系,促進國內市場發育成熟,也可使國內流通產業體系逐漸完善,推動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
商務部6日發布的首份《中國服務進口報告》顯示,中國已成全球服務進口增長最大貢獻者。近年來,中國服務進口多領域并進,個人文化娛樂、電信、計算機等成為中國進口增長最快的幾大重點領域。中國服務業開放正在走向縱深,中國與全球貿易伙伴合作不斷升級。
商務部數據顯示,1-9月,金融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等高端生產性服務進口實現20%以上的快速增長,增速分別達22.1%和24%。高端生產性服務進口快速增長表明,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制造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我國生產性服務消費加速升級,對高端生產性服務需求正持續釋放。
“擴大服務進口是新時代中國自身發展需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處于經濟轉型升級和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商務部服貿司司長冼國義表示,當前,中國對研發設計、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等生產性服務需求旺盛,對健康醫療、文化創意等生活性服務需求快速增長。
冼國義表示,中國將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放領域,完善跨境交付、境外消費等模式下服務貿易市場準入制度,進一步擴大高質量服務進口。
互利共贏 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進博會的舉辦是推動經濟全球化、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和擔當。”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認為,通過推動進口博覽會這個平臺,大家可以圍繞國際經貿發展的重大問題,共商共議、共謀發展,充分反映世界貿易各參與方的利益和訴求,推動世界經濟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
王炳南表示:“更重要的是,這是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政策宣誓。未來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中國將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自身發展和全球共同發展,為世界各國分享中國紅利創造更多機會!
“超40萬億美元進口的背后是中國向世界傳達出了把進口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將進口和出口統籌協調的信號,更重要的是展現了中國從全球視野和負責任大國的角度,去推動開放型中國經濟和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決心!敝袊鴩H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
商務部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主任李晉奇表示:“中國既是世界工廠,產品暢銷全球,也是全球超市,已經成為世界最具規模和最具吸引力的消費市場。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共同發展,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中國的發展是共贏的發展,中國的開放是共贏的開放,中國的發展和開放一定會給世界帶來豐厚的回饋!
多位專家表示,對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而言,中國追求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所帶來的進口需求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醫療、教育、養老、體育、文化、金融、高科技、農產品等領域,這些國家所能提供的優質商品和服務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而言,除了傳統的礦產、能源、糧食出口之外,需要思考如何進一步滿足中國日益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在中國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進程中尋找到新的定位和商機。進博會是各國分享中國市場紅利的重要平臺和渠道,而這僅僅只是中國持續擴大進口的一個開始。
深化合作 推進世界經濟新發展
未來15年,中國進口商品和服務將分別超過30萬億美元和10萬億美元。對于中國和世界而言,這是一幅正在快速浮現且日益清晰的宏觀圖景,中國正在從“世界工廠+世界市場”的新時代身份轉變。
在未來經貿合作上,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一是積極構建“一帶一路”服務貿易合作網絡,積極拓展服務貿易雙邊合作,進一步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別、主要服務貿易伙伴國、區域和多邊合作機制下重點國別商簽服務貿易合作備忘錄,建立服務貿易雙邊工作機制。
二是加快制定出合《外國投資法》,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不斷修訂完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進一步對接國際經貿規則,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投資環境。修訂完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公開透明、操作便利、風險可控的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吸引更多境外長期資金投資境內資本市場。
專家表示,擴大進口要合理平衡生產與消費的關系。中國擴大進口不能以犧牲工業生產能力為代價,而是要以促產業升級為目標。同時,消費升級也不意味著過度消費,擴大進口要保持在適度范圍內。在此意義上,中國在快速成為“世界市場”的同時,仍要繼續保持“世界工廠”的地位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