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財政收入凸顯“新常態” 廣東連續25年“傲視群雄”
2015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回落至中高速;2015年,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2015年,各地方財稅收入也步入“新常態”,部分省市區不得不承受財政收入下滑的失落與痛楚。
然而,這一年,對于中國經濟強勁引擎之一的廣東省,其GDP與財政收入仍然保持快速增長,凸顯這一地區的活力與優勢。而且,“財政收入第一”這一名頭,廣東省一直保持了25年。
除了廣東之外,整個東部地區在2015年的財政收入也表現強勁,而東北三省、山西、新疆等地,財政收入的增長卻出現明顯放緩,甚至出現大幅下滑。
在這背后,一個不能忽視的要點是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在這經濟增長轉型中,東部發達省份較快地搶占先機,轉型升級較快。
一些增長快、發展空間大的新興領域,多集中在這些省份。如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稅收2015年同比增長21.2%,其中北京、廣東、上海和浙江等主要集聚區份額占全國的74%。
無疑,地方經濟的活力,才是當地財政收入增長最根本的支撐和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地方財政收入“新常態”
2015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9%。與經濟增速持續放緩的趨勢一致,財政收入也步入中低速增長“新常態”。2015年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同口徑僅增長5.8%,其中與實體經濟密切相關的稅收收入增長4.8%。
然而,總覽全國各地的宏觀數據,可以很明顯地發現地區冷熱不均的現象明顯。
原本維持較高GDP增速、呈趕超之勢的中西部省份,2015年經濟增速回落明顯,財政收入增速則在加速回落。如廣西2015年GDP達到1.68萬億元,同比增長8.1%,相應的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增長6.5%。
全年數據來看,遼寧、黑龍江、山西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遼寧2015年GDP實現2.87萬億元,同比微弱增長3%,但地方財政收入增速為-33%。
山西GDP增長3.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口徑大幅減少了17%。山西財政廳表示,財政收入負增長,主要受經濟持續下行、工業經濟持續回落、煤炭價格大幅下降以及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等因素影響。
東部發達省份GDP增速則維持相對穩定,財政收入普遍高于GDP增速,“財政效益”明顯。
如GDP增速靠后的北京、上海,2015年經濟增速均為6.9%,但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則分別增長12.3%和13.3%,比GDP增速高出5.4和6.4個百分點。
廣東、江蘇、山東、天津等省市財政收入均保持較高的增速。如廣東2015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364億元,可比增長12%,超過GDP增速4個百分點。江蘇2015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8028億元,同比增長11%,高過GDP增速2.5個百分點。
地區間稅收收入增速差距也很大。國稅總局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東部地區稅收增幅達到9.2%,中西部地區增幅較低,分別下降0.2%和增長3.3%。
分析背后的原因,以廣東省為“火車頭”的東部地區,不僅新興產業表現優秀,且傳統產業也正在轉型升級。
比如,在整體萎靡的傳統工業、制造業領域,東部地區在大力推進產品升級,也能獲得較快的發展。如全國汽車制造業稅收僅增長0.3%,但深圳比亞迪汽車工業公司,由于在電動車領域表現顯眼,公司稅收收入增長56.8%,企業所得稅增長71.7%。
新興行業對經濟貢獻加大
與此同時,更不能不提及新興行業對東部發達省份的貢獻。東部發達省份人口、收入和消費優勢,使得“互聯網+”、金融業等有充分發展空間。
國稅總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第三產業發展持續向好,稅收占比達54.8%,比第二產業高9.7個百分點。稅收增量絕大部分來自于第三產業,數據顯示三產貢獻了全部稅收增量的80%。
東部發達省份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規模相對較高,多數已經轉為 “三二一”,即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結構。其中,北京、上海服務業占比已經高達79.9%和67.8%,第三產業占據絕對主導;天津、廣東服務業規模也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增長較快的服務業,如創新程度較高的租賃業,匯集了法律、咨詢、知識產權服務等知識密集型行業的商務服務業,在這些省份發展成熟。2015年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完成稅收5822億元,增長23.8%,連續3年增幅提高,企業所得稅增長40.9%。
如北京2015年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完成稅收收入953.8億元,同比增收207.7億元,增長27.8%。
2015年金融業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金融業也具有明顯的集聚效應。上海2015年第三產業納稅百強企業中,金融業企業占席高達47席,共繳納稅款956.4億元,同比增長36.8%,占第三產業納稅百強企業稅收合計數的60.8%。
2015年深圳稅收規模占比前四大行業是制造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和批發零售業,合計占整體稅收的比重達到71.6%。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貢獻較為突出,金融業稅收實現980億元,超常規增長60%以上。
再如,新興信息產業集聚效應明顯。近年來,新興信息產業快速增長,因其創新程度高、溢出效應強,日益成為引導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2015年,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稅收完成1210億元,增長21.2%,其中北京、廣東、上海和浙江等主要集聚區份額占全國的74%,浙江稅收增幅甚至高達57%。
工業轉型升級加快
除了服務業新動能外,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也能帶來優厚的稅源。
受經濟下行、產能過剩及庫存較高影響,制造業稅收增長較慢,但部分高端裝備制造業得益于創新力度大,產業集聚程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稅收增長較快。
如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稅收收入完成1870億元,增長8.3%,比制造業整體稅收增幅高3個百分點,其中江蘇、浙江和廣東三大產業集聚區電氣器材制造業稅收占全國的57%,增長10.6%。
東部各省都在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如浙江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9%、6.9%和6.3%,增幅均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7.2%、25.5%和36.8%,高新技術產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1%。
廣東新產業增長也較快。2016年廣東先進制造業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10.0%,比規模以上工業快2.8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48.5%;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8%,比規模以上工業快2.6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27.0%。
諸如醫藥、科研和技術服務業等戰略新興產業,也是各省積極發力的重點。2015年全國醫藥制造業稅收增長13%,領先制造業整體稅收增速7個多百分點;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稅收增長13%,大大領先于制造業整體稅收增長水平。
財力支持穩增長和創新
轉型升級攻堅階段,東部發達省份都加大了穩增長和戰略轉型的財力投入。
2015年,廣東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支出分別為9364.76億元和12801.64億元,分別增長16.2%、40.1%。
2015年廣東財政支出增長主要在交通設施領域。交通運輸支出2017.44億元,完成預算的175.2%,增長129.7%。廣東財政廳廳長曾志權指出,增幅較高的主要原因是落實“三大抓手”決策,全省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科技戰略驅動方面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廣東省本級2015年科學技術支出89.82億元,完成預算的306.4%,增長160.6%,主要是省級加大對科技創新驅動戰略的支持力度。
江蘇財政廳表示,2016年要支持打造“強、富、美、高”新江蘇。一是推動“經濟強”。加大對轉型升級、科技創新、農業現代化工程支持力度。完善產業財政扶持政策,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養老、健康、信息消費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
上海2016年預算支出重點也是圍繞創新發展,聚焦支持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和現代新型產業體系建設,包括支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以及支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三方面。具體包括,加大財政科技投入,聚焦支持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轉化平臺、科研公共服務平臺和科技創新集聚區建設等。
廣東經驗:
第三產業比重提升
2015年,廣東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364億元,可比增長12%;其中稅收收入7375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78.8%,增長13.4%。
廣東省政府特聘參事、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穩步增長,反映出廣東在過去一年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效果,稅源的質量得到穩定和提升。
過去一年的多項經濟數據,也在反映廣東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拳頭”產業對經濟和稅收的拉動。
廣東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三大產業占經濟總量比重為4.6:44.6:50.8,第三產業比重同比提高1.8個百分點。從增速看,廣東的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7%,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7.1%。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第一、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7%和41.2%。
事實上,廣東這一優勢也早已形成共識。在2016年江蘇省“兩會”期間,有來自財稅系統的人士受訪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時認為,“主要是兩省的產業結構不同,與廣東的差距在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從轉型升級的角度看,近幾年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廣東強調重點突破。最終,廣東以華為等企業作為重點突破的效果明顯。
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世經所所長張遠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廣東近幾年老大的位置得到進一步鞏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廣東補短板補得好。” 國際競爭力不強、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是廣東發展中的“三大短板”。
廣東省統計局在公報中指出,2015年廣東經濟增速上行主要依靠服務業拉動,金融業和房地產的貢獻比較突出,合計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0.5%,拉動GDP增長1.7個百分點。
“服務業與廣東的額差,主要反映在水平層次上。”曾到廣東考察過的一位江蘇省政府官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要更加注重發展高端服務業,重點發展金融、物流、創意、會展、商務等服務產業。
考驗可持續發展
雖然東部發達省份2015年財力增速較好,但在全球需求不振的背景下,財政收支壓力大仍是全國省市面臨的共同問題,多數省份繼續調低2016年財政收入預期增速。
上海財政局表示,2016年,上海經濟仍處于創新轉型的攻堅階段,基本面總體向好,但穩增長、促轉型的任務更加艱巨,財政收入增長也面臨一些不確定、不穩定因素。
上海2016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6.5%-7%。上海財政局指出,上海工業經濟增長乏力,將加大財政增收難度。另外,2015年證券業和保險業在前期股市交易量激增的帶動下收入貢獻較大,抬高了收入基數,也將對2016年的財政收入增長帶來一定的壓力。
北京市財政局也表示,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國內經濟仍面臨產能過剩等嚴峻挑戰,北京經濟發展尚處于轉方式、調結構過程中,經濟下行壓力會傳導至財政收入領域。
2015年廣東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差額3436.88億元,除了部分來源于中央補助收入外,將近2000億元通過清理存量資金等籌集一次性財力解決。曾志權指出,由于一次性資金沒有可持續性,將增加以后年度預算收支平衡的壓力。
2016年營改增等減稅政策的出臺,也將影響地方財政收入。北京市財政局初步測算,如果2016年二季度全面推開“營改增”改革,將拉低北京財政收入增幅約3.6個百分點。
曾志權表示,國家實行減稅政策,擴大“營改增”試點范圍,落實普遍性降費等政策,以及可能調整中央與地方財政收入劃分辦法,將對廣東財政帶來減收影響。僅“營改增”全面擴圍一項就預計減收1000-1200億元。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
特別鏈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新華網政府部門交易機構證券期貨四所兩司新聞發布平臺友情鏈接版權聲明
關于報社關于本站廣告發布免責條款
中國證券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 經營許可證編號:京B2-20180749 京公網安備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證券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
經營許可證編號:京B2-20180749 京公網安備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