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榮:金融業數字化轉型面臨三大挑戰
中證網訊(記者 陳瑩瑩)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12月1日在第三屆(2018)新金融高峰論壇上表示,當前,在國家整體信息科技實力不斷提升的基礎上,金融信息化繼續深入發展,以移動金融、互聯網金融、智能金融等為代表的金融新業態、新應用、新模式正在蓬勃興起,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良性競合的關系初步形成,我國金融業總體科技水平和應用創新能力已跨入國際先進行列,這為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較好的技術基礎。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客觀上還面臨著很多挑戰:
一是理念挑戰:我們的一些機構既有盈利模式慣性較大、數字化轉型的主動性不足,還有的機構數字化思維欠缺,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還沒有完全形成。
二是機制挑戰:很多機構在產品研發延續傳統項目管理模式,存在環節多、流程長、耗時久、創新容錯不足等問題,難以適應市場快速變化的敏捷創新的要求。還有機構在業績考核上,關注短期成本收益,對一些需要落地時間長、先期投入大、見效慢的創新存在激勵機制不相融的情況。
三是人才挑戰:目前既懂金融業務、又懂信息技術的高水平復合人才,總體上供給不足。同時,傳統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大型機構和中小機構之間的人才素質和結構差異比較大,實現數字化轉型的智力支撐有待進一步加強。
李東榮認為,金融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應該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趨勢和要求:
一是科技驅動更加明顯。從金融電子化、金融信息化到數字化金融,科技的作用不斷深化加強,由最初的輔助作用、支撐作用日益向驅動作用發展。當前我國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研究加快,量子通信、高性能計算等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計劃2020年就要準備實現大規模的商用,這些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正驅動著我們的金融功能的實現形式、金融市場的組織模式以及金融服務的供給方式將發生一系列深刻的變化。
二是需求引領更加突出。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應該注重圍繞實體經濟需求,特別是我們的普惠金融需求,充分地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資源配置精準化、業務流程自動化、風險管理實時化、決策支持智能化等方面的優勢,增強金融供給對實體經濟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三是風險治理更加重要。由于數字化時代的開放性和互動性,推進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更容易產生業務、技術、網絡、數據等多重風險的疊加效應,對金融監管和社會穩定將會提出更多新的挑戰,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包括法律約束、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機構內控、社會監督在內的一個全社會的多層次治理體系,實現風險的防控全覆蓋。
四是行業生態更加開放。在當今公平、開放、聯動、共享的數字化時代,所有封閉式的、割據式的經營發展思路將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在這個新的時代,金融業的分工將日趨專業化、精細化,金融產業鏈和價值鏈將被拉升,各類從業機構應當注重結合自身的特點找準市場定位,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建設兼具包容性和競爭性的金融生態圈。
五是數據資源更加重要。在數字化時代,數據是基礎性的戰略資源,也是金融業深度運用各類信息技術的重要前提條件。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從業機構應該從單純的數據囤積者,積極轉變為數據挖掘者,在依照國家法規,符合金融管理規定的前提下,做好消費者保護的前提下,努力激活內部的存量數據、盤活外部的合作數據,提升數據的挖掘能力和治理水平,更充分地發揮金融數據資源的作用和價值。
六是基礎設施更加關鍵。金融基礎設施作為金融業務鏈和價值鏈的關鍵節點,既是推動數據系統機構互聯互通的高速路,也是防范各類風險交叉傳染的防火墻。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人民銀行和各金融監管部門對整個國家的金融基礎設施有一個完整的構思和完整的規劃,這是防范各類風險交叉傳染的防火墻,隨著金融業的數字化轉型,主要金融業務的流程和服務環節將實現數字化和線上化,支付清算統計監測、信用信息共享、身份認證等基礎設施的作用將更加關鍵,其安全性、穩健性和高效性的要求也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