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榮:推動技術創新和制度建設雙輪共轉
中證網訊(記者 彭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8日在2018第二屆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上表示,在促進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過程中需要把握好的四個重要關系。一是把握好需求引領與科技驅動的關系。促進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應始終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資源配置精準化、業務流程自動化、風險管理實時化、決策支持智能化等方面的優勢,不能離開實體經濟需求和金融業務場景空談技術的先進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更不能打著普惠和創新旗號,搞自娛自樂、“脫實向虛”的偽創新。
二是把握好技術創新與制度建設的關系。當前,各類新技術在幫助解決傳統金融服務短板和問題的同時,也帶來了數字鴻溝、算法黑箱、第三方依賴等方面的新挑戰。因此,促進金融和科技融合發展,不能把技術創新當作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應推動技術創新和制度建設兩個輪子一起轉,以金融安全、風險防控、消費者保護為重點,與時俱進地調整完善法律規范、監管規則、自律標準等制度安排,對技術應用以及應用技術的人加以合理約束,使金融科技創新有方向、有底線、有規矩。
三是把握好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的關系。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金融業分工日趨市場化、專業化、精細化,金融產業鏈和價值鏈持續拓展,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的關系已經從相對單純的外包合作關系發展為業務、賬戶、數據、技術、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多類型的關聯交互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各類機構金融屬性和科技屬性的邊界變得模糊,機構之間的法律關系和責任認定更加復雜。各類機構在建立開放合作關系的同時,在業務邊界、法律關系、責任劃分等方面不能游移不定、含糊不清,應按照監管和自律要求,切實加強相應管理規范、市場約束和應急安排。
四是把握好強化監管與包容創新的關系。創新是引領金融改革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防范金融風險的必要手段。強化監管和包容創新并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當然,如何實現兩者的平衡一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在這個方面,可以考慮借鑒監管沙箱、監管科技等新理念和新工具,建立一套能夠試錯、容錯、查錯、糾錯的包容性創新管理體系,使從業機構能夠在風險可控和范圍可控的前提下探索開展應用試點、產品測驗、技術驗證,從而給真正有社會經濟價值的創新留有一定的空間和合適的觀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