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深化改革開放 釋放被抑制增長潛能
中證網訊(記者 趙白執南 王舒嫄)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10日在“第十屆財新峰會:開放的中國與世界”上表示,目前,要把與中速增長相配套的新結構性動能調動出來,深化改革開放,釋放被抑制的增長潛能。
“改革是慢變量,影響中長期增長,但在特殊情況下,改革也可以影響短期增長,明年大概就是這樣的特殊時期。”劉世錦表示,要逼出一些平時不大容易推出的需求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
從需求側而言,劉世錦認為,要加快加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具體做法,一是要數量增長,通過創造大量穩定的市場需求,以及把已經形成的生產力在更長時期保持較高產能利用率。二是要適度縮小收入差距,防止收入差距過大導致的需求不足。以汽車行業為例,當前,我國每千人擁有汽車量不到200輛,目前至少還可以保持3%-5%的增速。
劉世錦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然是重點所在,要點是開放、提升要素市場,切實保護各類產權,加快形成高標準的市場體系。一是加快推動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重點關注城里人下鄉。“進城”與“下鄉”相融合,大都市圈的發展才有動力。這方面的“卡脖子”是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目前,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已經開了口子,但是宅基地還在集體組織內部流轉,真正的需求卻在外部。可考慮在保障農民利益、尊重農民自主選擇權、獲取土地收益后優先建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前提下,在城鄉結合部開展農村宅基地對外部流轉的試點,可以給地方較大的自主選擇空間。通過社保體系為農民提供社會安全網,把土地這種稀缺的要素解放出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是在基礎產業打破行政性壟斷上要有標志性的“大動作”。比如石油天然氣行業,上中下游全鏈條放寬準入、放開進口;通訊行業允許設立一兩家由民營資本或包括國有資本在內的行業外資本投資的基礎電信運營商,降低實體經濟和全社會生產生活的基礎性成本。
三是在對外開放上要有更大的前瞻性舉措。把自貿區開放和國內改革相結合,把國際談判中的一些相關議題,比如公平競爭、產業政策、補貼、知識產權等,可以在自貿區率先改革、主動改革,還可以在海南和粵港澳大灣區實施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