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建言:發展生物醫藥為億萬國人生命健康筑起堅強屏障
新華網北京11月28日電 27日,首屆天壇醫藥健康院士論壇在京舉行。此次論壇以“健康中國與生物醫藥”為主題,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13位院士及2位特邀專家,圍繞疫苗與疾病防控、生物醫藥與腫瘤慢病診治、生物醫藥與老年健康,從預防、診斷、治療等方面研討前沿方向、研發熱點、生產、質量、國際化、政策法規等方面,研討如何充分發揮生物醫藥在應對重大疾病治療和傳染病防控方面的獨特優勢,落實健康中國行動、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進而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貢獻力量。
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介紹,中國生物制品行業已經走過了百年歷程,百年來通過普及兒童免疫,減少脊髓灰質炎、結核病、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等疾病發病3億多人次,使人均壽命由35升到77歲。2000年,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目標。1992年,我國實施乙肝疫苗接種后,全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率從9.75%降至降至0.32%,達到國際同等的低水平。在肯定前100年成績的同時,我們更應對后100有更多的要求和期許。
他表示,要以此次院士論壇為契機,以疫苗作為中國生物發展的突破口,積極推進應用和基礎研究相結合,自主開發和引進技術相結合,技術手段和資本手段相結合,以切實推進整個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穩步發展。為健康中國的偉大戰略目標的實現,貢獻中國生物人的一份力量。
中國生物副總裁張云濤就疫苗技術與產業發展情況,做專題報告。報告指出,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批準預防型疫苗77個,用于治療41種疾病。我國可生產64種疫苗,預防35種疾病。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依靠自身能力解決免疫供應和疫苗接種的國家之一。
在院士、專家交流討論環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侯云德院士、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趙鎧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聞玉梅院士、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俞永新院士等,分別站在各自的專業角度,高屋建瓴,為疫苗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為健康中國建設,建言獻策。目前我國疫苗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差距,普通疫苗的產能過剩;疫苗生產存在同質化;創新型疫苗仍然比較缺乏。專家建議我國應該布局未來創新疫苗品種的研發,其中包括金色葡萄球菌疫苗等院內感染疫苗、帶狀皰疹疫苗等蛋白疫苗,新發突發傳染病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