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券商首席經濟學家認為 財政政策應對疫情影響更具效能
多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券商首席經濟學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中長期趨勢。財政政策作為結構性工具,在應對疫情影響方面更具效能。
疫情影響是短暫的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較2003年,如今中國第三產業對GDP增速貢獻更加重要,而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主要在第三產業。從影響時段看,主要發生在一季度。不過,短期沖擊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疫情不會成為中國經濟的拐點。
“量化估算疫情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疫情的影響是短暫的,疫情之后GDP增速回到趨勢水平,意味著2021年經濟增長會有顯著反彈,大概率回到6%之上。短期內經濟下行幅度越大,未來反彈力度也越大。”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財政政策更具針對性
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券商首席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相對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更具針對性,從而能取得更好的恢復經濟效果。
彭文生表示,政策應是有針對性地扶持,幫助受影響嚴重的行業、地區和群體,而不應搞“大水漫灌”。也就是說,宏觀政策應注重結構,而非總量。雖然貨幣政策可能較沒有疫情的情形下寬松一些,但主力應該在于財政擴張,包括減收與增支。
“穩經濟需更多逆周期工具。”國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財政政策方面,可以發行特別國債,財政赤字率可以提升,特殊時期3.5%的赤字率是可以接受的。增加對受影響較大行業的稅費減免,如減少企業所得稅、增值稅、政府性基金等,加大對他們的一季度稅前抵扣范圍和力度,甚至可以對這些企業用工成本、租金成本等進行一定的財政補貼。”疫情之下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勢必受到影響,此時可適當拓寬政府融資工具。例如,幫助地方政府發行REITS產品,盤活經營性基礎設施存量資產。
花長春稱,貨幣政策方面,可在資本市場提供充足流動性,保證疫情期間市場穩定。進一步下調MLF、LPR等,緩解企業困難,對重點地區的疫情期間政策可適當延期,甚至可以考慮下調存款基準利率。
資本市場底氣足
“A股單日下跌之后迅速反彈,主要是投資者回歸理性。”花長春認為,節后開盤,A股巨幅調整,一方面投資者對疫情影響的不確定性非常擔心;另一方面,節前倉位較重。目前,市場重新達成基本共識,即疫情改變短期經濟節奏,不改變基本趨勢。全球經濟復蘇預期逐漸穩固,全球風險偏好和盈利預期明顯改善。資金流入新興市場的大背景夯實A股向好趨勢。
花長春說,基于疫情短期對經濟的沖擊,在大類資產配置方面,上半年債券和股票仍是市場配置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