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應對疫情沖擊 中國有更大的政策應對空間
中證網訊(記者 昝秀麗)近期面對疫情影響,中國貨幣財政政策仍然有調整空間為市場點贊,關于中國金融監管部門應在哪些領域精準施策防范風險等市場關心的熱點問題,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3月20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對疫情沖擊,中國有足夠的政策工具組合實施逆周期調節,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應齊發力。
中國證券報:一、二月份經濟數據出爐后,市場普遍對3月份經濟回暖表示樂觀,對此您有何判斷?
巴曙松:目前,國際資本市場面對疫情,恐慌情緒升溫,初期表現為金融市場的下跌,但必然會逐步傳導至實體經濟層面。目前已經陸續有國際金融機構對美國和歐洲等地區的經濟增長前景表達悲觀預期,但中國仍有更大的政策應對空間。
從趨勢看,中國的3月份經濟表現將強于1月和2月,隨著疫情在國內逐漸得到控制,3月份企業復工復產率大幅提高,同時還需積極采取措施,防止海外疫情擴散影響到中國的出口市場恢復。
在相對動蕩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下,2020年以實現全面小康為目標的方針可能會需要基于當前的國際經濟環境,從底線思維出發,考慮將政策重心從穩增長轉移到穩就業,將經濟增速設定在更合理可行的區間。目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吸收了大量就業,產業鏈分布決定了經濟增速下行將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帶來影響,因此針對就業問題需及早進行政策準備。
中國證券報:您認為金融監管部門應在哪些領域精準施策防范風險?
巴曙松: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擴散,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增大,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各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空間決定了政府逆周期調節經濟的能力,各國政策空間不同,經濟承壓程度也不盡相同。歐美國家降息空間十分有限。美、歐、G20和全球政府部門杠桿率均已升至歷史高位,財政政策擴張空間也十分有限。相對于海外國家,中國基準利率較高有一定政策空間,且財政赤字率暫未超過3%的警戒線,加上中國巨大的內需空間和充足的流動性,相比來說,中國有足夠的政策工具組合實施逆周期調節。
從貨幣政策來看,全球大范圍降息進一步拓寬了國內貨幣政策操作區間,不排除未來央行可能采取穩健偏寬松的貨幣政策,繼續加大逆周期調控的力度。之前中國央行已及時下發再貸款再貼現額度,且實施了定向降準,目的是加大對于中小企業信貸的支持。在全球金融動蕩環境下,未來中國貨幣政策的走向,將在適度寬松的同時,更為注重配合財政政策的實施,通過營造寬松的流動性環境,引導LPR的下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保持市場預期的相對穩定。
從財政政策來看,積極財政政策將發揮重要作用,在減稅降費、財政貼息的基礎上,通過發行專項債和擴大債券額度支持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托底。2020年基建投資,需要同時考慮現有的所謂舊基建與新基建,尤其是以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為主“新基建”可能迎來大幅度增加,這些新基建當前的規模相對有限,但是有助于推動未來中國經濟的轉型。中國的城市化空間依然較大,同時中國也正在進入到一個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城市化推進階段,應通過推動農地使用改革、以及將農民工逐步納入城市,推動城市群的發展,釋放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內需潛力。
從產業政策來看,金融市場波動是對實體經濟現狀和預期的反應,產業鏈變遷直接決定了實體經濟的表現,相對于金融市場,未來應更多關注疫情沖擊對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影響。從產業鏈角度來看,短期疫情影響企業盈利,長期看會影響全球產業鏈布局。以湖北省為例,湖北省是全球汽車及零部件、生物制藥和光電子通信等產業鏈條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北省經濟的階段性的短期停擺使得電子、原料藥和醫療器械等行業面臨較大壓力。未來中國政府著眼點在于積極穩定產業鏈,防止逆全球化對經濟帶來的沖擊。面對全球產業鏈可能的變遷,一方面從短期來看需要穩定并擴大內需,減輕對經濟帶來的短期沖擊,另一方面從長期來看,應抓住機會迅速適應疫情影響下的全球經濟新格局,培育生物制藥、醫療和“新基建”等新的經濟增長點,彌補醫療資源不足,補充疫情期間暴露出的各種投資短板,如城市農貿市場改造等。
從就業政策來看,未來就業政策應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例如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吸納更多的勞動者就業,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和加強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質量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海外疫情擴散對中國的影響除流動性之外,輸入式病例也對國內經濟金融復蘇造成一定的抑制,拖延防疫進度,未來需采取一定措施防范輸入性病例導致疫情二次蔓延拖累經濟基本面。
中國證券報:目前部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遇到一些困難,現金流壓力加大,有部分企業或考慮利用杠桿資金解決資金壓力,您認為監管部門應如何引導防范風險?
巴曙松:目前A股存量質押市值4.62萬億,占對應個股總市值之比為8.1%。疫情有可能會造成這類資產負債率較高、現金流動緊張的上市企業財務狀況加速惡化,引發債務違約及退市等問題,容易引發民營上市公司債務暴雷以及信用違約問題的出現。可以考慮對股權質押業務進行新老劃斷,對于存量業務,盡量保持原有承做條件不變,盡量避免增加民營企業家償還債務的難度。如果未來市場遭遇沖擊觸發質押強平,從以前積累的經驗看,此前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都可以考慮作為備選政策,例如,開展逆回購操作釋放流動性,監管部門可臨時暫停融券賣出業務和融資買入業務,并允許股權質押協商展期 3-6個月,以及不強制執行平倉等,以此來緩解資本市場的短期流動性壓力。地方政府可設立紓困基金或紓困專項債,向流動性困難企業提供一定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