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快評】巴曙松:銀行理財轉型不能延續“表外銀行”思維
根據《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相關要求,銀保監會日前制定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商業銀行在中國資產管理市場上是規模最大的資產管理主體,資管新規推動的資管行業轉型,銀行理財的轉型最為關鍵,影響也最為廣泛,設立子公司的模式為促進銀行理財的轉型提供了可行的新思路。由2017年全球資管公司排名可知,前20家資管公司中有半數公司的母公司屬于銀行系,包括瑞銀、摩根資管等。從國外成熟市場大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情況來看,盡管資產管理不是銀行利潤貢獻最大的業務,但由于其在維系客戶關系、提高綜合金融服務、提升客戶粘性等方面作用明顯,銀行往往將資產管理業務放在主營業務、核心板塊的位置。
而在中國,資產管理至少在目前看仍不是中國銀行業的主營核心業務之一,具體表現在人員配備和資源投入等相對有限,與銀行內部的其他業務的聯動較少,有的銀行資管的運作模式一度更多發揮的是監管套利的部分功能。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銀行業的理財余額29.54萬億元,占全國資管規模比重近四分之一,但相對于銀行總資產252.40萬億元來說僅占11.7%。
根據相關統計顯示,早在2012年末,美國銀行業資產管理規模12.75萬億美元,占銀行業總資產13.07萬億美元的97.6%,二者基本相當。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若能及時增強投資研究、風險控制能力,加強人才資源、信息系統建設,通過產品轉型來發揮客戶、渠道、品牌效應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則可以幫助商業銀行在資產管理行業轉型過程中占得先機,并帶動銀行資管和整個資產管理行業轉型的進程。
但資管子公司的設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資管新規要求產品向凈值化轉型的當下,銀行理財業務的轉型既不能延續過去“表外銀行”的慣性思維,又不應簡單成為公募基金的翻版。資管子公司為銀行理財提供了一個成為獨立法人來發展的空間,但同時相比于其他已運行多時的資管機構,獨立的運作機制也使得銀行資管在人員配備、投研能力等面臨新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