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聚焦實體經濟重點領域 做好新形勢下金融工作
中證網訊(記者 歐陽劍環)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理事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在CWM50召開的“兩會解讀暨經濟形勢與政策展望”線上專題會議上表示,應從聚焦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堅決守住風險底線、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做好新形勢下的金融工作。
聚焦實體經濟重點領域
尚福林表示,聚焦實體經濟重點領域,要找準金融服務著力點,提供保證實體經濟順暢運行的資金循環體系。
尚福林表示,首先是解決民營、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短期看,幫扶小微企業要靠用好各類政策工具,采取一些特殊手段,滿足其資金需求,幫其渡過難關。一是確保小微企業的整體信貸增長不受疫情沖擊,重點支持復工復產。二是基于企業長期發展前景,給予必要的續貸、展期、增加授信額度等支持,采取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等非常規、臨時性的特殊政策,緩解企業財務支出和流動性壓力,給予企業一段時間的緩沖期。在疫情面前,為解決小微企業困難,要充分認識特殊政策的必要性。同時,也要看到銀行機構有能力與企業共渡難關。從中長期看,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是項系統性工程。還需要運用差異化政策措施和工具,進一步疏通貨幣傳導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擴大債券融資,拓寬融資渠道;建立起敢貸、能貸和愿貸機制,提高政府性融資擔保覆蓋面,進一步加快和完善小微企業征信體系建設,提高信用貸款比例,降低融資成本;構建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穩定市場主體預期。鼓勵銀行合理讓利,更為精準地引導金融資源流向民營、小微企業和社會民生等薄弱領域。
其次,是加強“三農”金融服務。一方面,應繼續擴大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解決好金融服務覆蓋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另一方面,優化“三農”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加大涉農信貸產品服務創新,積極助推產業扶貧,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提高扶貧質量,研究脫貧后的金融支持政策,防止返貧。
尚福林強調,中小銀行是小微企業、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在當前形勢下,中小銀行應義不容辭地堅守定位,回歸本源,做好金融服務。同時也要看到,這次疫情中,中小銀行,特別是地方中小銀行由于經營和服務對象的特點,受到沖擊比較明顯。大型銀行無論是從履行社會責任還是資源實力,都應更加積極地投身普惠金融事業,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積極推進風險處置化解
尚福林強調,要堅決守住風險底線。一方面,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貸款逾期和違約情況增多,不良貸款有所增加,信用風險上升,銀行健康度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上市企業業績下滑,金融市場的資產價格大幅波動,也對股權、期貨市場造成了較大沖擊。另一方面,前期暴露出的風險仍有部分需要妥善處置化解,在經濟下行壓力下,處置難度加大,處理不好也會影響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妥善處理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系。
尚福林認為,一要積極推進風險處置化解。完善處置政策,創新探索處置方式,提高處置效率。同時,持續關注疫情變化影響,做好壓力測試、制定應急預案,及時根據情況變化采取應對措施,防止局部風險擴散蔓延。
二是在發展模式、公司治理、經營管理上下功夫。過去很多歷史遺留的風險問題都是因為內控不完善、公司治理不到位、粗放式經營、偏離主業造成的。在經濟上行期,風險不易暴露。在當前形勢下,風險更加容易水落石出。金融機構在定位上要回歸本源,扎根主業。在架構上,積極引入優質合格股東,優化股權結構,健全公司治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在經營上,做實資產分類、摸清風險底數。加大資本補充力度,通過合理利潤留存進行內源性補充,拓寬外源性補充渠道,增強資本實力,提升風險抵御能力。
此外,需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尚福林認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還要繼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依靠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市場主體內生活力,增強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