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固鏈補鏈強鏈” 經濟穩定器顯效
今年以來,中央企業充分發揮影響力、帶動力和全產業鏈優勢助力經濟企穩回暖,用共贏理念為產業鏈、供應鏈“賦能”,在保障就業民生、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際產能合作等方面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按照國資委的要求,下半年,央企著力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突出科技創新,全力“固鏈、補鏈、強鏈”,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固鏈” 重點工程帶動全產業鏈運轉
作為國家隊,中央企業在產業鏈上處于關鍵環節,占據著重要位置。中央企業積極協調推進投資規模大、輻射范圍廣、帶動作用強的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建設,促進全產業鏈順暢運轉。
7月9日,作為中國核電建設領域今年首臺邁入裝料狀態的核電機組,中核集團田灣核電5號機組首次裝料作業正式開始,為后續按計劃并網發電奠定基礎。此舉不僅推動整個核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發展,發揮了央企重大項目對穩經濟、穩就業的拉動作用,也對整個核電行業乃至國內重大工程建設釋放了積極信號。
6月29日,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投運。這是世界首個具有網絡特性的直流電網工程,其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創造了十二項世界第一,將為北京冬奧會提供100%綠色電力。工程在提高電工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力爭“國際領先”,為世界輸變電技術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面對疫情下的全球產業鏈重構,應倒逼企業盡全力將產業鏈中的一部分舉足輕重的零部件環節實現本土化,通過科技創新實現技術和工業突破。
“補鏈” 產業發展吃下“定心丸”
作為全產業鏈布局的農糧龍頭企業,中糧集團密切協同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同步發展,通過一系列“組合拳”,給各類企業吃下穩定發展的“定心丸”。
中糧集團積極搭建惠農金融服務,今年春耕期間,中糧貿易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種植貸”530萬元、“糧抵貸”與“代儲分離”農業金融服務3602萬元。為助力產業鏈、供應鏈下游企業解決銷售難題、實現產銷對接,中糧集團還充分發揮旗下“我買網”平臺作用,搭建供需對接平臺,助力企業開拓線上銷售渠道。同時,中糧集團與阿里巴巴攜手打造的全國糖酒會云展平臺,也為后疫情時代國內食品酒類行業產銷對接提供數字化新機遇。
作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企業,中國國新充分發揮運營公司平臺作用,助力兄弟央企復工復產。總部已出資5億元建立專項基金,支持央企復工復產;疫情發生以來,國新系基金在2020年上半年新增決策項目16個、金額約69億元;截至目前,各基金所投項目已在科創板上市交易9家,包括近期掛牌的中芯國際、孚能科技和寒武紀等,另外還有7家正在有序推進科創板上市進程。此外,“企票通”在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緩解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據國資委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央企堅決執行國家降電價、降氣價、降資費、降路費、降房租政策,累計降低全社會運行成本超過1200億元。
國資委秘書長彭華崗近日表示,下半年央企將繼續加大油電煤運等基礎供應力度,保障基礎供應,繼續貫徹降費讓利政策,加強和各類企業的合作,共同努力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強鏈” 助力經濟穩步向前
央企直面疫情挑戰,充分發揮影響力、帶動力、輻射力,協同上下游企業發展,不僅使產業鏈整體更顯堅韌有力,也創造了良好的產業生態,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蓄勢能、強支撐。
據了解,國家電網立足“六穩”“六保”大局,將年度投資計劃由4186億元調增至4600億元,增長9.9%,預計帶動社會投資超9000億元,整體規模達1.4萬億元。國民經濟“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發揮正當其時。
近日,中國石油與中國海油強強聯手,簽署全面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深入貫徹落實“六穩”“六保”要求,推進新一輪更寬領域、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互利共贏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攜手開創企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