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REITs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突破口
改革開放以來,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快速增長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但是,近年來,這一指標卻出現了明顯下降。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未來15年,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需要達到年均2.5%至3%的增長,這也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實現新發展格局的關鍵點在于:必須著力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位置、實現農民工的市民化以及更合理配置投資。高質量發展下的中國基礎設施REITs建設可以是一個關鍵突破口,也是問題的一部分答案。
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是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中國有四大優勢。從2010年開始,我國全生產要素的年增速從4.4%下降為2.1%。根據“北大光華思想力”智庫平臺的測算,2035年我國要想達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未來15年,全要素生產率需要實現年均2.5%-3%的增長。
要實現這一目標并非易事。一方面,截至目前,國際上完成了工業化之后,全要素生產率還能保持年均2%以上增速的經濟體基本沒有。以美國為例,完成工業化進程的一百年間,美國年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為2.1%,完成工業化后迅速降到1%以內。另一方面,我國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進程,步入后工業時代,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體,要進一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比較困難。
但是,也應當看到四個有利因素:一是更徹底的改革開放,將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二是產業互聯網的崛起,將提高產業效率;三是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需要新的基礎設施,數據中心、基站、未來云的計算設備等投入運營,會給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提供來源;四是我國制造業在GDP中占比為27%-28%,而美國只有11%,我國未來制造業的比例應該保持在20%以上,這將是全要素生產率重要的增速來源。
三方面破題
結合中國基礎設施REITs建設,從更大視角看不動產相關的資產、資本、資金能夠發揮的作用,可以從三方面破題。
首先,要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的位置,形成供應鏈閉環,基礎研發的投資比例必須提高。我國在全球產業鏈的位置如何呢?我國的進出口總量,在全球貿易的參與度確實非常高。但是,評估一個國家國際貿易的戰略地位,主要看其在全球產業鏈的上游程度,即原材料、核心技術和核心部件等的占比,占比越高,說明戰略優勢越明顯。
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我國2018年的上游程度是0.01,美國同期為0.29,主要開放經濟體平均為0.04。數值大更靠上游,可見我國在上游程度上仍處于劣勢。目前,我國不少產業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光伏產業15%的零部件、高鐵10%的零部件、飛機發動機80%以上的零部件都靠進口。而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是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環節,因此,必須加強基礎研究來提升我國核心技術的能力。目前,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在全部研發中占比只有5.5%至6%,遠遠低于許多發達國家的水平,比如,在美國占比為18%、在法國占比為25%。補齊底層技術、核心技術的短板,需要經年累月的投入。
其次,在產業結構變遷和人口流動加速的情況下,只有真正實現農民工的“市民化”,才能釋放消費能力、提升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
2017年,我國農業貢獻了GDP的7.92%,但是用了27%的勞動力人口,可以看出,農業人均效率比較低,全要素生產率相對更低。
我國當前的城市化率在60%左右,2035年城市化率會到75%甚至80%左右。根據筆者課題組的預測:2035年農業占GDP的比例將減少為3%左右,就業人口降到6%左右,也就是說,我國超過20%的勞動力人口將重新配置到高端制造業或者高端服務業。可是,目前來看,這部分就業人口在人力資本上沒有太多優勢,配置過程注定會比較艱難。
同時,這些人群進入城市也有實際問題:工作地和居住地不一致,很難釋放消費潛力;不能在城市買房,農村的宅基地就沒法流轉,也不利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因此,怎樣讓農民工真正的“市民化”也是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
再次,投資需要合理的配置,目前,整個金融體系并沒有提供很多精確的價格信號對資源配置做出引導。
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大量的不動產會集中于人均GDP相對較低的地方,這些地方人口流出,出現大量存量資產。如果不分析人口流向和聚集點,依然遵循舊的投資思路,還會形成新的產業過剩和存量資產,導致效率低下。
事實上,我國的人口問題主要是結構問題。最優的人口規模最容易產生新的產業,基礎設施的投資也最合理;但是,目前我國88%的地市級人口嚴重不足,實際人口規模和最優人口規模存在較大差距。如果投資“一刀切”,或者搞平均投資,必然導致無效投資或者過剩投資。
啟動存量時代公積金制度改革
結合以上問題,筆者建議可以啟動“存量時代的公積金制度改革”,也就是“住房公積金制度、租賃住房和REITs建設三位一體”的新一輪改革。
總體來看,可以理解為:住房公積金擴大繳納面,將靈活就業人員(含農民工)納入公積金服務范圍。社會資本(公募REITs或是其他長期資本)、公積金部分資金、市場機構聯合收購、運營、新建地方保障性住房、人才公寓、租賃住房,從供給端發力,為公積金繳納者提供多層次服務:愿意購房的用于購房,不想購房或者沒有能力購房的,提供長期的住房保障和補貼。
這種改革方式,至少有三個優點:一是有利于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消除因“身份識別”形成的各種不平等,真正釋放他們的消費能力。二是有利于盤活地方政府的存量資產,幫助化解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當前,大量地方資產運營效率不高,債務不少,這種方式有可能形成市場化的機構從而降低債務風險。三是投資收益率將大大高于公積金現有的收益率,可以增加職工和靈活就業人員繳納公積金的積極性,公積金投資收益也能補充養老金的不足。
今年,中國證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推出了公募REITs的試點,從生態建設的角度來看,底層資產逐漸向租賃住房等延展,市場潛力巨大。如果找到好的交易結構,尋求到關鍵問題的破解思路,不僅有利于盤活存量資產,也有利于解決形成新發展格局亟需解決的結構性問題,我國REITs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