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要求勾勒資本市場“新藍圖”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就資本市場改革發展而言,專家認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給資本市場提出了更高要求,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應圍繞支持科技創新、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方面實施。
強化支持科技創新能力
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認為,資本市場要為經濟轉型做出貢獻,就應以高效、便捷的直接融資渠道助力中國企業,特別是“硬科技”企業發展。這也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行穩致遠的重要舉措。
證監會黨委日前召開的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明確提出,把支持科技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科創板關鍵制度創新、強化創業板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能力、發揮新三板服務中小企業的平臺作用,引導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我國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科技水平、研發能力、市場空間和競爭力可匹敵發達國家同類企業水平,短板就在于沒有充分有效地形成資本市場對這些科創類企業的支持力度、深度和廣度。如果補足了這個短板,中國經濟必然能更上一層樓。”劉鋒進一步指出。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表示,“十四五”時期是企業強身健體的關鍵階段,預計將繼續擴大直接融資比例,加強金融支持,助推科技型企業快速發展。擴大直接融資比例,有利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更好支持科技創新型企業發展。同時,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繼續鞏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提高研發產出質量和效率,助力企業在核心技術和關鍵領域實現突破。
助力資源配置效率提升
全會提出,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業內專家認為,資本市場是資源配置最為市場化的平臺,也是各類要素實現有效定價、流通的重要平臺。資本市場改革有利于推進我國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
“要素市場化改革是長期大利好。”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要素市場化改革標志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由破到立”的過渡階段,全面進入“立”的階段,改革紅利將對我國經濟基本面向好形成中長期支撐。
還有券商分析師認為,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以及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的融合發展對于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和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完善股票市場基礎制度,加快發展債券市場,推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也有助于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
“為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表示,一方面是致力于建立健全資本市場多層次發展體系,另一方面是堅持市場化導向,減少不必要的監管約束,提升市場主體運作自主性和便利性。
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
全會提出,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通過開放促進國內改革和產業進步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就資本市場而言,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表示,“十四五”期間,預計我國資本市場將更多與成熟資本市場之間進行聯通,資本市場進一步雙向開放的范圍將不斷擴大。
“穩步推動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2020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致辭時指出,擴大資本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是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內在要求。證監會將研究逐步統一、簡化外資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的渠道和方式,深化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拓展交易所債券市場境外機構投資者直接入市渠道,拓寬商品和股指期貨期權品種開放范圍和路徑。加強跨境審計和國際監管執法合作,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日前透露,推動中國資本市場從局部管道式開放向全面制度型開放轉變有四大重點,包括繼續推進市場和產品開放,建立健全境外企業在境內市場發行CDR、在境內第二上市等制度;不斷提高證券基金期貨行業開放水平;進一步深化國際監管合作;加強開放條件下監管能力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