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掌握好寬松政策有序退出節奏
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11月13日在“第11屆財新峰會:重建全球信任”上表示,中國在經濟復蘇上走在前面,已經到了研究前期部分貨幣政策有序退出的時候,但要注意掌握好退出的節奏。
財政政策或延續
樓繼偉認為,下一步,各國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都有“三保”的責任。但比較難的是,由于債務率高企,政策擴張的空間在縮小,因此要把握好擴張的度。要更多用于保民生、保中小企業,還要防止企業和居民杠桿率抬升太多,最重要的是要繼續壓降金融業務杠桿。
樓繼偉表示,一旦經濟復蘇,過多的流動性需要收回時,存在可能刺破債務泡沫的風險,因此現在要堅決降杠桿。同時,要掌握好政策退出節奏,不能在經濟復蘇時反而發生了債務危機。經濟外部性比較強的國家更要注意,需要加強溝通協調。雖然中國在抗疫、經濟復蘇方面走在前面,已到了研究寬松貨幣政策有序退出的時候,也需掌握好退出節奏,必須早做研究。就全球范圍而言,寬松政策退出為時尚早。
樓繼偉強調,積極財政政策出臺后退出的過程會比較長,貨幣政策調控相關舉措更多是年度性的,甚至是季度性的。從下一步來說,已經到了研究前期部分貨幣政策有序退出的時候,但不是現在馬上退出,財政政策可能還要維持,明年擴張的力度可能會小一點。
改進和完善多邊機制
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在會上表示,要完善多邊機構機制和協調能力,改進多邊規則,使其不斷適應全球化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改進和完善多邊機制是必要的。
周小川表示,全球化進展帶來一些不可忽視的變化,這些變化值得高度重視。貨幣政策方面,過去,貨幣供應量和通貨膨脹各國之間差異很大,且一般不會在國際間傳播。當下,全球通脹已經非常趨同,但對控制貨幣政策溢出的負面效應沒有全球性的協調和共識。要考慮貨幣政策溢出的影響,必須對儲備貨幣結構有所考慮。對異常資本流動需要建立一些初步機制來加以協調,特別是全球性的機制。
財政政策方面,周小川認為,當下數字稅的征收陷入僵局。原因之一是數字經濟的發展導致稅收不再像過去貨物與服務生產那樣,對實際業務發生在何處、錢是在誰身上掙的比較好界定。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有很多難以界定的部分,于是數字稅的征收就出現了問題。應考慮建立多邊性的機構,減少相關爭議。
此外,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周小川認為,碳排放中有很多跨國界的任務,應設計多邊機制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