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會滿:30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和跨越式發展
中證網訊(記者 昝秀麗)“30年來,資本市場在改革中前進,在開放中成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和跨越式發展。”證監會主席易會滿12月28日在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座談會上講話時指出,目前,我國股票、債券市場規模均居全球第二,商品期貨交易額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為加快建設現代金融體系、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了積極力量。
易會滿總結了30年來資本市場建設和發展取得的六方面主要成績。
一是服務實體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30年來,我們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從服務國企改革起步,到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科創板相繼推出,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規范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漸趨完備。資本市場促進資本形成、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完善現代產權制度、普及市場經濟理念等重要功能日益得到各方認可,服務實體經濟的覆蓋面和深度持續拓展,在支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國資國企改革和脫貧攻堅等國家戰略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30年來,資本市場累計實現股權融資超過21萬億元。特別是近年來,我們更加聚焦服務科技創新,通過改革推動要素資源加速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科創板開板以來,IPO融資金額已占同期A股的近一半,資本市場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高水平循環的樞紐作用明顯增強。穩步發展交易所債券市場,存續余額近16萬億元,融資工具品種不斷豐富,有效拓寬了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融資渠道。平穩推出了90個期貨期權品種,基本覆蓋國民經濟主要領域,價格發現、風險管理等功能有效發揮。
二是深化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資本市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30年來,我們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著力破除制約市場功能有效發揮的體制機制性障礙,系統謀劃和推動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落地。開創性地實施股權分置改革,消除了兩類股份、兩個市場、兩種價格并行的制度性缺陷,為市場長遠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持續推進股票發行審核制度改革,在歷經審批制、核準制等實踐的基礎上,為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科創板為突破口試點股票發行注冊制,并穩步擴展至創業板,探索建立了“一個核心、兩個環節、三項市場化安排”的注冊制架構,發行定價市場化程度、審核注冊效率和可預期性大幅提高。緊扣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注重整體謀劃、加強統籌協調,制定實施《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總體方案》,明確了12個方面的重點改革任務,扎實推進交易、退市等關鍵領域的一攬子基礎制度改革,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進一步增強。
三是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和競爭力日益增強。30年來,資本市場有力推動了我國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機制的建立健全,大大促進了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結構優化。從滬市“老八股”和深市“老五股”上市開始,建立并逐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規范公司治理運行,堅決清理大股東占用和違規擔保,持續推進市場化并購重組,今天上市公司已超過4100家,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實體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相當于全國規模以上企業的五成,已成為國民經濟的“基本盤”、產業升級的“領跑者”,經濟運行“晴雨表”的功能日益提升。
行業機構方面,1987年首家專業證券公司在深圳特區創立,行業發展迅速起步,機構數量、資產規模快速增長。但由于內外部約束機制不健全,早期探索中積累了一些問題。我們采取風險處置、日常監管和推進行業發展“三管齊下”的措施,實施證券公司綜合治理,有效解決了長期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頑癥痼疾,推動證券行業走上了規范發展的軌道。證券公司業務種類不斷豐富,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全面合規風險管理體系基本建立,資本實力明顯增強,“合規、誠信、專業、穩健”的文化理念逐步成為行業共識。期貨公司的規范運作水平和專業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險機構、企業年金等境內專業機構力量不斷發展壯大,長期資金“愿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環境正在逐步形成,市場資金結構呈現趨勢性改善態勢。目前,公募基金管理資產近19萬億元,權益類基金比重近兩年提高了14個百分點;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近2.5萬家,管理資產約16萬億元。
四是高水平雙向開放的新格局加快形成。開放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市場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從一開始,我們就堅持開門辦市場,堅持“引進來、走出去”一體推進,推動境內企業到境外上市,建立健全QFII、RQFII制度,不斷深化滬深港通等互聯互通機制,并抓住“一帶一路”倡議重要機遇,開展與境外市場多種形式合作,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這兩年,我們堅決落實國家關于金融對外開放的進度安排,加快推進市場、產品和機構全方位開放。行業機構外資股比限制全面放開,滬倫通、中日ETF互通相繼落地,A股納入國際主流指數的比重穩步提升。境外投資者持股市值不斷提升,外資連續3年保持凈流入。原油、銅、鐵礦石等期貨品種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同時,我們加快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型、系統性開放,看穿式監管等特色制度得到國際同行廣泛認可,跨境監管合作、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五是市場發展的法治根基不斷夯實。法治興,則市場興。從最初依托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到公司法、證券法、基金法相繼出臺以及此后的一系列修訂完善,我們逐步建立了一套既符合國際慣例又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法律規范體系,穩步將改革實踐上升為制度規則,法治化運行的制度基礎不斷鞏固。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新修訂的證券法今年3月正式施行,在全面推行證券發行注冊制、大幅提高證券違法違規成本、加大投資者保護力度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刑法修正案(十一)剛剛獲得審議通過,期貨法立法取得重大進展。以證券法修訂為契機,我們加快完善投資者保護組織體系和制度機制,有效涵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持股行權、先行賠付、多元糾紛化解、支持訴訟、代表人訴訟等關鍵領域環節,為1.7億投資者更好分享我國經濟發展紅利提供有力保障。在2019年世行營商環境評估中,我國保護中小投資者指標排名大幅提升至第28位。
六是市場監管和治理效能持續提升。證券期貨監管從最初的分散管理到1998年開始實行集中統一的監管體制,證監會堅守監管主責主業,持續完善查審分離體制,提升稽查執法效能,逐步形成了行政監管與行業自律相互補充,會機關、派出機構、交易場所、行業協會等各司其職、緊密協作的監管執法體系。30年來,資本市場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斗爭中不斷成長成熟,從早期果斷處置“8.10”事件、“327”國債期貨事件,到有效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再到2015年應對股市異常波動,有經驗、也有教訓。去年以來,面對極其嚴峻的外部環境和疫情的嚴重沖擊,在國務院金融委的統一指揮協調下,我們沉著應對,資本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30年來,我們堅持實事求是,順應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監管理念、監管方式和手段與時俱進,動態完善。始終著眼于更好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大力深化簡政放權,持續加強監管透明度建設,推進科技監管,市場活力和運行效率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穩步提高。30年來,在資本市場改革攻堅、風險防范、稽查執法等工作中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先進典型,鍛造了一支勇于擔當、敢于斗爭的高素質專業化監管干部隊伍,薪火相傳、接續奮斗,為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