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寶泰隆董事長焦云建議 推動能源變革 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全國人大代表、寶泰隆董事長焦云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他在兩會上的建議主要圍繞“能源變革”主題,推動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他建議,充分結合東北等地區區位和資源優勢,加大二氧化碳的捕捉、回收和利用力度,助力煤化工行業初步實現碳中和;提倡煤制乙醇,限制糧食制乙醇。
強化二氧化碳回收與利用
焦云介紹,目前,捕集回收化石能源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高純度二氧化碳實現工業化生產的主要技術,有助于降低傳統化石能源的消耗,在進一步實現碳中和以及解決我國能源安全問題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二氧化碳的捕集、回收、利用剛剛興起,投資金額較大且存在一定風險,多數企業在籌劃之中。”焦云說:“為進一步促進局部地區加快實現碳中和目標,國家應扶持此類回收并利用二氧化碳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
焦云建議,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此類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在貸款限制、發債評估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國家有關部門對此類企業給予每噸200元-400元的碳回收資金補貼,確保此類企業得到一定的經濟效益,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此外,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將陜北、蒙西等西部煤化工聚集地列入重點發展地區,大力推廣此類示范項目;將主要以燃煤發電為主的東北地區列入重點發展區域,給予國家政策補貼激勵,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深度轉型。
推廣“煤制醇”
乙醇在國防工業、醫療衛生、食品工業、工農業生產中具有廣泛用途,可通過特定的工藝混配形成新一代清潔環保車用燃料,既能降低傳統汽油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焦云表示,糧食制乙醇是目前我國生產制備乙醇的重要途徑之一。“糧制醇”每年消耗巨大的糧食量,這對我國糧食安全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糧食安全是民生大事。隨著我國能源結構的供需調整,乙醇在未來的需求會日益增加,而現有的“糧制醇”途徑已不足以滿足國民的切實需求,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產生抑制作用。
為緩解“糧制醇”出現的“與人爭糧”問題,焦云建議,應提倡“煤制醇”來代替“糧制醇”。這既能保住國民的“飯碗”,也有助于保住國民的“油箱”,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目前我國煤制乙醇技術已經成熟、穩定,達到商業化運營標準。特別是部分企業與科研院所在一些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新型煤制乙醇工藝與可再生能源耦合發展,實現清潔、高效、循環利用。
“將煤制乙醇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進行回收,就地與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制備的綠氫再次循環轉化為乙醇等化學品,在實現了煤制乙醇‘碳’零排放的同時,也實現了煤制乙醇的高效循環發展,促進煤化工項目實現碳中和目標。”焦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