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摸底人身險傭金制度 研究修訂制度助力營銷體制改革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黃蕾)上海證券報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今日下午,銀保監會人身險部向各人身險公司下發《關于提供傭金制度有關材料的函》,全面啟動人身險行業傭金制度調研工作,對傭金制度長期存在的問題來一次全面大摸底。
此次調研內容主要包括八個方面:
一是營銷隊伍組織架構情況,包括層級設置、新人發展路徑、各系列晉升模式等;
二是營銷員傭金分配機制,包括傭金結構(直接傭金與其構成、間接傭金與其構成)、獎項設置(新人利益、招募利益、管理利益、育成利益等)、考核指標、獎勵方式等。
三是代理人渠道近十年相關指標情況,按格式進行填報。
四是代理人渠道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比如傭金制度設計、傭金成本和增速、代理人脫落率、銷售行為、保險欺詐、退保黑產、虛假增員和虛假業務等方面,并分析問題產生原因。
五是針對代理人渠道存在的問題,公司的應對措施和成效,并提供具體數據和案例予以說明。包含但不限于:壓縮傭金支出、優化傭金結構;提高保單繼續率、規范惡意退保行為;提高營銷員留存率、舉績率、人均產能等方面。
六是對改革人身保險業傭金制度的意見建議,比如減少營銷隊伍層級、調控間接傭金占比、跟單披露傭金率、建立傭金遞延發放制度、建立營銷員分級制度等。
七是推進人身保險業傭金制度改革需要關注的風險。
八是其他值得關注的情況和意見建議。
同時,監管部門還要求各人身險公司填報代理人渠道相關數據和指標,相關數據時間節點為2020年底。
此次調研摸底的一個大背景是:科技賦能加速、人口紅利式微,種種因素綜合作用之下,我國傳統保險銷售制度——代理人渠道雖未到生死存亡之際,但確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來自日益顯現的制度自身弊病的羈絆。
自1992年代理人模式引入內地保險市場以來,依賴于“人海戰術”的個人代理渠道迅速成為人身險行業增長的主要動力。但隨著保險公司營銷員數量爆發式增長,現行傭金制度的弊端逐漸顯現。營銷體制粗放發展、傭金分配比例失衡、營銷機制激勵短期化,是行業“長險短做”、虛假業務、“退保套利”等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于保險代理人而言,比起互聯網保險‘狼來了’的沖擊,當下營銷體制、傭金制度存在的問題才是限制行業發展的因素!倍辔粯I內資深人士表示,由于“代理人作為壽險業最大營銷渠道”的地位短期難以撼動,如何結合體制系統性改革和行業及公司自身變革,開辟出一條可持續的代理人發展路徑,是在一定程度上關乎各保險公司乃至整個人身險行業發展活力如何延續的問題。
變革,也許不會那么快,但該來的一定會來。而真正的改革,必須要從底層經營邏輯開始入手,從而改變利益分配模式、組織架構模式,以及權利分配架構。如何在找到改革突破口的同時,又能盡量避免“牽一發而動全身”,保險行業已經開始了一些深度探討和有益嘗試,業內也在期待更多樣本的誕生。
而從此次調研來看,覆蓋范圍廣,調研內容明確,是銀保監會對人身險行業傭金制度長期存在問題的一次徹底摸底。據了解,下一步,銀保監會將結合此次調研情況,構建長效機制,研究修訂相關制度,明確傭金制度的改革方向,進一步推動人身保險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