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邁步“機構市” 價值投資理念扎根
隨著改革深入推進,科創板的投資者構成、市場化定價等方面出現積極變化趨勢,機構投資者的交易占比逐步提高,境外資金持續增加對科創板配置。
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專家指出,科創板邁向“機構市”,為科創板優質上市資源引入長期活水;同時,價值投資正在成為主流的投資理念,基本面好、發展前景廣闊的科創板股票受到資金追捧,而績差股不斷被邊緣化,參與科創板交易的投資者日趨成熟理性。
機構化趨勢明顯
專家指出,隨著改革深入推進,跟蹤科創板的資管產品類型逐步豐富、金額逐步擴大,科創板機構投資者的交易占比逐步提高。
“在科創板邁步‘機構市’的過程中,產品創新是助力因素之一,從2019年5月起開始發行的多批科技創新系列基金、科創主題基金,到2020年8月發行的科創板主動權益類基金、科創板50ETF基金,科創板相關的公募產品層出不窮,為個人投資者提供了更為完善的投資科創板平臺,也進一步助力科創板邁步‘機構市’”,南方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史博指出。
史博認為,為促進公募基金進一步擴容和更好發展,可以考慮進一步完善基金管理人中長期激勵機制;加大基金品種創新供給力度;優化公募產品注冊機制,提高常規注冊機制產品的審查效率。
“從機構對科創板持股情況分析,基金、外資持股總市值逐步提高。”華夏基金副總經理鄭煜建議,可從兩個方面促進公募基金參與科創板投資。首先,從產品層面,應完善和鼓勵基石投資基金的發展,并改進CDR配售制度,增強公募基金對科創板的投資動力,鼓勵科創板產品創新以及衍生品的發展,源源不斷吸引資金入市。其次,從配套制度來看,衍生品的風險較高,應出臺并完善相應的監管和審核制度,保證市場穩定運行,同時也應完善轉板制度及做空制度。轉板制度所帶來的優質上市公司資源將成為資金持續涌入的發動機,而做空制度的完善將提升科創板的賺錢效應及存量資金交易活躍度。
專家認為,在境內機構投資者交易占比逐步提高的同時,科創板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富時羅素全球指數首次納入科創板股票,多家科創板公司納入MSCI指數,科創板股票被納入滬港通股票范圍,QFII對科創板品種關注度不斷提升等事實均見證了科創板的國際化進程。
政策層面也在引領科創板進一步打開對外開放“新窗口”。《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指出,支持在浦東設立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試點允許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使用人民幣參與科創板股票發行交易。
“《意見》試點允許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使用人民幣參與科創板股票發行交易,進一步拓寬了科創板對外開放的通道。為保障制度落地,可以鼓勵浦東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實施路徑,創新面向國際的人民幣金融產品,擴大人民幣境內投資金融產品范圍,構建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離岸金融體系,實現科創板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增強外資吸引力;強調貨幣種類,突出人民幣全球化結算、直接參與金融投資的定位,為中長期外資穩定流動奠定基礎。同時,明確外資投資的比例與權限問題,方便制度落地執行,并建立健全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宏觀審慎評估和協調聯動體系,管控制度試點風險;此外,需強化科創企業涉密的安全性教育,加強信息披露管理,防范數據泄露風險。”鄭煜分析。
投資風格嬗變
專家指出,科創板“機構化”“國際化”趨勢推動市場向多元化、理性、價值投資風格轉移。
“一方面,機構投資者以近兩年來的科創板基金業績證明了其投資管理運營能力,在中小投資者支持下迅速擴容。另一方面,外資持續增配科創板,呈現各行業均衡配置、交易有較高成長預期的標的、關注個股基本面三大特點,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市場投資示范作用。同時,監管部門堅持對機構詢價、報價等業務嚴格監管,進一步助推了市場合理化估值。當前科創板換手率有所減小,個股也逐步走向價值回歸路徑。”鄭煜表示。
鄭煜認為,在機構投資顧問業務不斷擴大、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國家聚焦“硬科技”企業、加強監管的政策預期下,科創板投資有望形成多元化、理性化,關注價值投資,尤其是個股科技成長性的成熟投資風格。
“在穩健的整體表現下,個股或各板塊的表現出現分化,科創型、高成長性公司獲得了更高的估值,贏得了更好的股價表現。這體現出科創板偏成長性投資、產業趨勢投資的市場風格;從深層次看,科創板有效發揮了金融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史博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