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調動龍頭企業參與特色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積極性
11月23日,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孫好勤在農業農村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充分調動科研機構和企業,特別是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地方特色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的積極性,加大開發利用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高產高效、綠色優質、節水節糧、宜機宜飼、專用特用突破性新品種。
會上,孫好勤在回答中國證券報記者關于種質資源庫建設等方面的問題時表示,目前在159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中,88%以上是由企業來承擔的,充分彰顯了企業在資源保護和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種質資源庫是“國之重器”
孫好勤表示,目前,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已于9月份完成建設并投入試運行,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7月份已批準立項,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10月份已正式投入運行。
孫好勤向中國證券報記者介紹,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農作物、畜禽、海洋漁業三大庫的建設進行部署,國家種質資源庫是確保我國農業種質資源長期戰略保存的重要設施,對于應對各類自然風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國之重器”。
孫好勤表示,中央印發的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將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列為首要行動,把種質資源普查作為種業振興“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的首要任務。從今年開始,中央財政新增資金1.15億元,用于保護159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這些資源“國寶”從此也有穩定的口糧。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保護優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原則,要實施國家和省級兩級管理,建立國家統籌、分級負責、有機銜接的保護機制,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承擔農業種質資源保護任務。
“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已經正式批準立項,明年將在位于北京的中國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開工建設,總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保存容量可突破2500個品種,超低溫保存精液、胚胎、細胞等遺傳材料可以超過3300萬份,屆時也將位居世界首位。”孫好勤說。
分布在全國各地
除了上述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建設情況外,孫好勤還介紹了國家更為多元和廣闊的種質資源布局情況。其中,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在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新庫2019年2月開工建設,今年9月份建成并投入試運行。
新庫有三個特點:一是容量大。總容量達到150萬份,保存能力從目前來講位居世界第一,可以滿足今后50年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安全保存、鑒定挖掘和新品種培育等重大需求;二是保存方式完備。基本實現了種子的低溫、超低溫保存,還可以保存試管苗和DNA,覆蓋了世界上所有植物種質資源保存方式;三是技術先進。保存技術達到或者優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標準,保存全過程實現了智能化、信息化,種子貯藏壽命可以達到50年,超過歐美等發達國家。
目前,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體系涵蓋了1個長期庫、1個復份庫、10個中期庫和43個種質圃。長期庫是已經建成的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新庫,主要負責長期戰略保存的任務,是整個保存體系的核心。復份庫建在青海,承擔著備份保存任務。中期庫分布在北京、黑龍江、河南等8個省市,負責對外分發共享,以及向長期庫、復份庫輸送資源。還有種質圃,布局在全國38個科研院所和高校,主要是解決果樹等無性繁殖作物種質資源保存問題。
“普查收集是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的第一步,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再利用,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和產業優勢。”孫好勤表示。
農業農村部目前正在推進資源登記工作,推動發布可供利用的種質資源目錄,通過構建資源信息系統,實現種質資源共享的數字化、信息化,讓科研單位、企業和育種家知道種質資源有哪些、在哪里、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