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就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配套業務規則公開征求意見
中證網訊(記者 黃一靈)2月1日,上交所就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制定修訂的9項配套業務規則向市場公開征求意見,并發布答記者問。
整體來看,上交所本次向市場征求意見的配套業務規則全面覆蓋發行上市審核、發行承銷、持續監管、交易和投資者保護等環節,統籌考慮滬市主板、科創板市場,注冊制基礎制度整體適用各板塊。改革后,滬市主板和科創板仍分別適用獨立的股票上市規則,但除上市條件之外的主要制度安排已實現了統一。
中國證券報記者整理了如下重點:
強調板塊定位。全面實行注冊制下,滬市主板定位突出大盤藍籌特色,重點支持業務模式成熟、經營業績穩定、規模較大、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優質企業。
優化主板上市條件。滬市主板取消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彌補虧損、無形資產占凈資產的比例限制等要求。綜合考慮預計市值、凈利潤、收入、現金流等因素,設置了“持續盈利”“預計市值+收入+現金流”“預計市值+收入”等多套多元包容的上市指標。
特殊企業方面,將紅籌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明確的適用標準平移復制適用于滬市主板,符合創新試點政策的紅籌企業,可適用“市值+收入”標準。并規定差異表決權架構企業申請在滬市主板上市的條件,基于滬市主板上市條件凈利潤為正的基本要求,增加了不同于科創板的凈利潤為正標準。
改進主板交易機制。滬市主板首次公開發行上市的股票上市后的前5個交易日不設價格漲跌幅限制,同時調整盤中臨時停牌機制為盤中交易價格較當日開盤價首次上漲或下跌達到或超過30%、60%的,停牌10分鐘。同時,尊重主板市場習慣,保持滬市主板投資者適當性要求不變。
完善新股定價機制。允許滬市主板、科創板采取直接定價方式。詢價定價方式下,詢價對象增加期貨公司這一類型。允許網下投資者可填報3個不同的擬申購價格,調整高價剔除機制比例,完善定價信息披露要求。引入網下發行限售安排,允許采取搖號限售或比例限售方式,引導投資者審慎報價,同時借鑒以往大盤股發行經驗,明確發行規模100億元以上的項目,網下限售的配售對象賬戶或獲配證券數量的比例不低于70%。
優化調整配售機制。滬市主板不實施保薦機構跟投制度,維持科創板現行跟投機制。統一滬市主板和科創板新股申購單位,提升網上投資者新股普惠度。保持兩板現行差異化的網下初始發行比例及回撥機制安排,主板向網上投資者傾斜。優化戰略配售的具體實施安排,取消科創板新股配售經紀傭金,完善超額配售選擇權機制。
壓嚴壓實發行人和中介機構責任。將發行上市申請文件“受理即擔責”調整為“申報即擔責”,進一步壓實發行人和中介機構責任,引導市場各方歸位盡責。進一步明晰中介機構責任,將保薦人對發行上市申請文件的“全面核查驗證”要求調整為“審慎核查”。
此外,本次改革對融資融券業務也作出具體安排,明確注冊制下股票上市首日即可納入“兩融”標的,但暫不開展質押式報價回購、約定購回業務。注冊制下股票自被撤銷風險警示之日起亦調入融資融券標的范圍。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強調,規則公開征求意見期間,上交所將通過多種方式聽取包括廣大中小投資者在內的市場參與主體的意見和建議,對各方反饋意見進行充分研究論證吸收。修改后的配套規則報經中國證監會批準后,及時向市場發布實施。改革后,主板與其他板塊相互銜接,并做了相應過渡安排,不會對主板在審企業和擬申報企業造成實質影響。上交所將繼續堅持滬市主板定位,推動大盤藍籌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到主板上市,發揮好國民經濟“晴雨表”功能;同時將進一步堅守科創板定位,聚焦科創板“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的核心目標,專注服務“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