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材集團總工程師彭壽:加強綠色建筑體系化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 彭壽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彭壽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綠色建筑發展是一個戰略性、系統性工程,必須著力加強體系化建設,以綠色建筑現代化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同時,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要具備國際化思維,必須主動對照相關規則、規制、標準,積極“走出去”,打造綠色建筑的中國品牌。
構建新型建筑體系
“新型建筑體系是以綠色經濟為基礎、綠色社會為內涵、綠色技術為支撐,涵蓋包括綠色材料設計標準和規范體系、綠色建筑施工安裝體系等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建筑體系。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綠色建筑發展起步晚,發展快。目前,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已經超過90%,但我國在綠色建筑的體系化建設方面還存在差距。”彭壽對記者說。
近年來,我國綠色建筑材料發展取得持續突破。綠色建筑新業態正不斷更新迭代,但全流程的標準體系還不能完全匹配,導致綠色建筑的質量參差不齊。
對此,彭壽建議,加速推進綠色建筑材料的應用體系建設,完善綠色材料設計標準和規范體系,加快綠色材料的應用推廣,不斷提升建筑的壽命、質量及綠色化水平,讓綠色材料性能轉化為綠色建筑功能,持續推動我國新型建筑體系“向綠而行”。圍繞質量、安全、綠色,建立新的綠色建筑施工安裝體系,打造從標準、規范到檢測的一體化綠色高質量建筑,統籌城市和農村一體化標準,將城市綠色建筑標準體系覆蓋農村自建房建設。推動綠色建筑標準的國際化接軌,圍繞綠色建筑的材料應用、技術集成、標準建立、認證標識,加強國內國外的全方位對標與系統化融合,積極爭取各類綠色建筑國際化組織的話語權。
加速基礎材料綠色轉型
當前,我國基礎材料的高質量發展仍有差距,行業碳排放全國占比超50%。彭壽表示,基礎材料產業的綠色轉型不僅是國家實現“雙碳”戰略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行業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內生需求。
對此,彭壽建議,加強頂層設計,統籌開展基礎材料產業“雙碳”轉型的系統化布局,明確基礎材料各行業碳排放總量目標、碳排放強度目標和年排放目標,論證各行業實現“碳中和”的技術和產品路線圖,通過總量管控、技術準入、碳排放核算,加速淘汰落后產能,倒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同時,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支持行業龍頭企業開展跨區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組,不斷提升行業發展集中度,加速技術創新和產業迭代,用“企業的手”打造基礎材料低碳產業鏈鏈長,用“市場的手”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此外,彭壽建議推動“碳資源”向“碳資產”轉變,建立完善我國基礎材料全過程碳交易市場,充分利用我國基礎材料產業轉型帶來的碳配額空間,面向全球盡快完善碳稅與碳定價機制,力爭在全球碳交易平臺占據一席之地,通過碳開放、碳融合有效減低碳成本,加速實現基礎材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加快產業“走出去”
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構建高質量的國際循環,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產業、中國品牌不斷走向海外,提高了國際循環的韌性和穩定性。
彭壽表示,對于建材行業來說,加強國際產業合作、提高行業國際競爭力,應該堅持“三個導向”。一是優勢導向,有效引導中國優勢產業、技術和服務全球化布局,推動國內產業鏈向海外延伸,將高質量的國內產能與國外進行合作;二是風險導向,深化對外產業合作的國別指引,對產業合作國家(地區)的營商環境、經貿政策、投資風險等進行“預警分析”;三是融合導向,加大企業海外屬地化發展,在所屬國開展經營融合、管理融合、人員融合和文化融合,明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合作的行為準則。
對此,彭壽建議,發布“走出去”產業指導目錄,有效引導中國優勢產業、技術和服務全球化布局,推動國內產業鏈向海外延伸。不斷完善支持國際合作的政策和服務體系,深化對外產業合作的國別指引,為企業提供差異化、針對性、滾動式指導,推動高質量國際產業合作。加大企業海外屬地化發展的系統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