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復蘇趨勢明確 不存在系統性可持續性通縮壓力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物價數據有所回落,引發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擔憂。專家表示,總體看,我國經濟運行開局良好,經濟復蘇趨勢明確。低通脹不等于通貨緊縮,我國不存在系統性和可持續的通縮壓力。
物價回落受階段性因素影響
“一季度CPI漲幅回落主要受一些階段性因素影響。”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表示。
付凌暉分析,一是季節性因素。春節后隨著市場需求回落,價格一般都有回落。二是部分食品價格走低。隨著天氣轉暖,鮮菜上市量增加較多,價格環比和同比均出現下降。同時,今年生豬供應充足,節后消費需求有所減少,這些都帶動CPI漲幅回落。三是能源價格回落。四是汽車價格特別是燃油小汽車價格下降。受汽車優惠補貼政策到期和排放標準調整等因素影響,近期車企降價促銷力度較大。
在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看來,經濟基本面和高基數等因素使得近期物價有所回落。一方面,供給能力較強。在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有力支持下,國內生產持續加快恢復,物流暢通保障到位。另一方面,需求恢復較慢,消費意愿尤其是大宗商品消費需求回升需要時間。同時,去年3月國際油價暴漲和國內鮮菜價格反季節上漲,也帶來高基數擾動。
“雖然近期PPI降幅擴大、CPI漲幅收窄,但二者面臨的大部分壓力都不會持續。”瑞銀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表示,PPI去年四季度以來陷入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全球需求乏力,疊加3月海外銀行風險導致投資者情緒走弱,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有所回調,如石油、有色金屬等;另一方面,國內地產復蘇和工業活動改善均處于初期階段,對商品需求的拉動作用尚不明顯。
面對市場擔憂,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認為,近期物價有所回落與經濟恢復的階段有關。當前處于經濟復蘇初期,物價回落符合經濟傳導的時滯特點。
需求改善正逐步顯現
物價有所回落,市場擔憂我國經濟活動偏冷,可能陷入通縮。
“對‘通縮’提法要合理看待。”鄒瀾說,通縮一般具有物價水平持續負增長、貨幣供應量持續下降的特征,且常伴隨著經濟衰退。當前我國物價仍在溫和上漲,M2和社融增長相對較快,經濟運行持續好轉,與通縮有明顯區別。
針對通縮的判斷,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觀分析師張文朗認為,我國目前處于經濟復蘇早期,需求驅動的通脹正在回溫,而非步入通縮周期,應從更多角度和指標進行判斷。比如,貨幣供應增速創新高,信貸持續改善。在政策支持下,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從去年三季度開始連續改善,今年屢創新高。同時,內生信貸需求可能也已從低點逐步恢復。
需求回暖跡象正在顯現。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一季度經濟恢復較好,需求側回暖節奏呈加快趨勢。
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6%,比1-2月份加快7.1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15%。高頻數據方面,截至4月9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回升至往年同期新高,乘用車銷量持續增長。
“可見,今年需求側改善是漸進式過程,需要更多時間顯現。中長期看,不會出現通縮風險。”明明說。
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基礎
“隨著金融支持效果逐步顯現,消費需求有望進一步回暖,下半年物價漲幅可能逐步回歸至往年均值水平,全年CPI呈‘U’型走勢。”鄒瀾表示,中長期看,我國經濟總供求基本平衡,貨幣條件合理適度,居民預期穩定,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亦表示,我國經濟不會陷入通縮。在他看來,國內消費和投資處在溫和復蘇進程中。一季度全社會信貸增長較為強勁,有助于擴大總需求。在政策支持和市場內生動力逐漸增強環境下,我國經濟不會陷入通縮局面。
綜合多方面因素,經濟將持續穩步復蘇。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認為,實體經濟即將迎來低基數下的同比高增。總需求政策及利率短期或難有松動,加之資產負債表修復需要時間,居民信貸將漸進式轉暖。
汪濤預計,參照我國經濟實際潛在增速,二季度GDP增速在低基數推動下將升至8%左右,下半年維持在5%以上。下半年CPI平均漲幅將升至2.5%以上,全年CPI平均上漲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