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穩預期強信心 民間投資結構性亮點紛呈
民營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今年以來,國內外環境依然復雜多變,我國民營企業發展韌性不減。受訪專家表示,隨著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落實落地,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增強了民營企業的發展信心。下一步,要繼續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穩定的預期。
經營主體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活力源泉。在一系列擴大內需、提振信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等政策措施的引領和帶動下,我國經營主體內生動能持續增強,新設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設民營企業706.5萬戶,同比增長15.3%。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登記在冊的民營企業數量超過5200萬戶,民營企業在企業總量中的占比達到92.3%。
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民營經濟發展一直受到各方面高度重視。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布后,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出臺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具體措施,央行等八部門發布了金融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25條舉措,市場監管總局也從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出臺了措施。
為進一步健全完善政企溝通機制,強化政策出臺的系統設計、政策落實的跟蹤問效,推動各項重大決策部署更好落地見效,9月初國家發改委宣布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11月中旬,民營局首任局長魏東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民營局正加快建立健全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機制、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目前,已經組織多場座談會,面對面聽取民營企業負責人的訴求和意見,推動解決困難問題。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民營企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有利于增強民營企業發展信心,政策風向標作用明顯。
作為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長面臨一定壓力。“上半年,民間投資增速和占整體投資比重都有所下降。”國家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羅國三表示,針對相關問題,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方面積極出臺舉措,今年7月從聚焦重點領域、健全保障機制等方面提出了17項具體措施,促進民間投資回穩向好。
各地積極跟進,支持民間投資發展。8月份,浙江省出臺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32條措施,明確該省“4+1”專項基金投向民間投資項目比重不低于70%;9月初,北京市向民間資本公開推介57個重點項目;9月下旬,江蘇省發布首批430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的重大項目,總投資3235億元。
隨著相關舉措落地見效,民間投資降幅有所收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0月份,民間投資同比下降0.5%,降幅比前三季度和1—8月份分別收窄0.1個和0.2個百分點,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后的民間項目投資增長9.1%。
實際上,民間投資呈現出的結構性亮點值得關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0月份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1%。高技術制造業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9.0%、16.7%;高技術服務業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專業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37.3%、29.1%。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指出,高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有利于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持續提高我國產業附加值及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的優勢。“隨著產業轉型向高端化、數字化發展,各地持續加大投資促進力度,疊加經濟企穩回暖、產業發展動力增強等多重因素,高技術產業投資高增長態勢或將延續。”王鵬表示。
王鵬建議,為進一步增強民營企業市場預期,促進民營經濟更高質量發展,需要繼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切實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促進民間投資政策落地落細。同時,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向民營中小微企業傾斜。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向記者指出,下一步,要繼續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健全對各類所有制經濟平等保護的法治環境,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穩定的預期。進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場邊界,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減少政府對市場不必要的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