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已無大規模經濟刺激必要
中國人民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天津夏季達沃斯期間出席“新常態 新機遇”論壇時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即使面臨GDP減速壓力,也無太大必要實行大規模經濟刺激,增加金融杠桿的空間也比以前“舊常態”下要小得多。
馬駿說,當前,中國對GDP減速導致失業上升和社會不穩定的擔心比以前少一些,這是新常態下沒有必要出臺過度刺激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說,雖然中國的GDP增長率比以前要低,但就業情況卻比較樂觀。2007年之前,如果GDP增長掉到7.5%,就業情況就會很不好,現在不是這樣了。
“原因之一,是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下降,因此沒有必要每年創造像以前那么多的就業崗位了;原因之二,是中國的經濟結構正從重化工業主導的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而對同樣的GDP來說,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能創造的就業機會遠多于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彼f。
同時,中國大幅擴張貨幣信貸、增加金融杠桿的空間比2008年之前更小了。馬駿說,中國經濟的杠桿率自2009年以來上升較快,目前用廣義債務與GDP的比例或M2與GDP的比例來衡量,雖然還低于一些發達國家,但高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另外,如果金融杠桿率過度上升,往往在一段時間之后會轉化為政府債務風險。馬駿說,通過分析政府長期債務的可持續性,發現在今后幾十年中由于養老金缺口、醫療成本的上升、治理環境污染的成本等因素,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將面臨許多上行壓力。雖然從短中期來看,中國的政府債務風險還在可控范圍之內,但長期風險不可忽視。
馬駿還表示,舊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往往是政府主導型的“發展重點產業、戰略產業”等,而新常態下的經濟結構變化則更應是以市場和民生需求為導向的。
(原標題:央行首席經濟學家:新常態下中國已無太大必要和空間實行大規模經濟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