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低調中的高調
本來想低調的興全基金,著實又高調了一把。
計劃首募上限60億元的興全合泰基金,前天一日之間竟收到了近500億元的認購單。吃瓜群眾們興奮了,巨額資金如此渴望涌入A股,是不是意味著又要漲一波?
喜歡逆向思維的投資者,則是腦補了另一個畫面:貌似每一次新基銷售出現爆款,都是行情短期見頂的征兆。
其他基金公司的員工,尤其是銷售部門的員工,想的卻是另一出戲:這近500億元資金中,興全合泰只收了60億元,剩下的那些資金也是想買基金的啊,是不是可以跟渠道商量一下,承接我們要發的新基金呢?
但各懷心思的人們,可能真的是想多了。
坦白地說,興全自己也沒想到最后竟然吸引了近500億元的資金,使得配售比例低至約12%。所以,雖然賺了個熱鬧,但興全合泰打理的初始資金,其實也就60億元。這個規模雖不算小,但若以為可以借此給A股打個浪花,那恐怕還是有點癡想了。
而擔心這是見頂“魔咒”重演的,則有點多慮了。興全合泰的發售并非一日之功,此前也是醞釀已久。其所以成為爆款,更多得益于基金公司多年來厚積的口碑,而非市場熱錢的涌動。事實上,仔細觀察當前的市場結構就會明白,與其杞人憂天地擔心“魔咒”重現,還不如踏踏實實地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真是金子,哪有不發光的?
至于其他基金公司的銷售們,估計也就是想想,其實心里都是明鏡似的:奔著興全、睿遠這些公司來的資金,多數還是有些投資方法論的,不是那種饑不擇食或者隨遇而安的錢。所以,即便他們沒買到心儀的基金,沒關系,還可以等封閉期結束后再買,或者等下一次新基發行嘛。想讓他們做“接盤俠”,估計門兒都沒有。
其實,往深處細想,你的視角會變得不一樣:為什么近兩年爆款基金左右逃不出那幾家基金公司呢?為什么其他基金,即便年度業績搶眼,依然難以獲得資金青睞呢?
因為在這些爆款基金的背后,蘊藏著一個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正在潛移默化中漸漸站到證券市場的C位——真正的價值投資派,已經得到越來越多資金的認可。而更多的基金投資者,尤其是高凈值客戶愈發在意的,是長期業績的可靠性,是年化收益率的穩定性。這便是成熟市場的標志之一吧。
這,才是真正的“酒香不怕巷子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