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報評論:財政政策依然存在發力空間
日前公布的財政數據顯示,7月財政支出同比增速由負轉正,體現了財政政策積極取向。當前經濟形勢下,財政政策進一步發力的空間依然存在,且需進一步加強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鞏固經濟復蘇勢頭。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穩增長政策力度明顯加大,助力經濟實現超預期恢復。數據顯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自4月起恢復同比正增長,8月全國日發電量快速攀升。但需求端恢復相對較慢,比如,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依然為負增長,前7個月制造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累計同比增速也依然為負。
在此背景下,為防止因資金面寬松出現市場亂象,強調靈活適度、精準導向的貨幣政策更有利于平衡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系。但這并不意味著穩增長政策力度將放松,而是更需加強貨幣、財政政策的配合,進一步提升財政政策積極有為的力度,更好地發揮出提振需求端、緩解就業壓力的結構性優勢。
首先,財政政策后續發力空間充足。從一般公共預算看,上半年財政支出進度較慢,隨著經濟恢復、稅收收入轉好,支出進度有望加快。今年建立了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將2萬億元財政資金直接送達基層,使地方層面支出增速明顯反彈。另外,國債、地方債大量發行,今年共計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3.75萬億元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有助于補充財政資金。
其次,財政政策可以實現精準施策。財政政策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重點支持短板環節,發揮結構化政策優勢。比如,加大對能夠實現擴大就業的行業的財稅支持力度,鼓勵加大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入。這些既有利于實現“六穩”“六保”的要求,也有助于補足產業短板,推動結構升級。
再次,財政政策可以快速提振需求。政府債券的撬動效應,既有利于直接提振投資,帶動上下游需求,也有利于發揮杠桿效應,充分利用社會資金。今年發行了大量政府債券,包括抗疫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等,這些債券帶來的資金可以有力推動“兩新一重”等重點領域建設。
總而言之,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展身手適逢其時。短期看,穩市場主體、穩就業均需財政政策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中長期看,經濟結構轉型更需要財政政策精準發力,在新基建、基本公共服務、保民生等領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財政政策發力的同時,監管部門要注意防范風險,防止發生資金閑置、使用不規范、違規舉債等問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趙白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