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深化改革釋放經濟增長潛力
改革開放40余年,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以GDP(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1978年GDP總量為3645億元,到2020年,中國經濟規模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全球占比17%以上。這一切只用了短短40余年。要實現這一成就,西方國家往往需要百年以上,這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奇跡。根據預測,如果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保持年均5.5%左右的增長,將在2030年前后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過往40余年接近兩位數的年均增速并非以線性平穩方式獲得,而是通過景氣繁榮與減速衰退的周期漲落實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三次比較完整的周期與四次下行調整階段,目前大體處于最近一輪下行調整的探底階段并醞釀回升。
對什么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問題,《未來的增長》一書給予了解答。作者認為,從“改革突破上臺階”規律來看,目前短期的經濟下行客觀上蘊含重要現實發展機遇。如果能在減稅降負、農地流轉、城市化規劃、民企待遇等問題上果斷推進改革,并與擴大開放政策組合發力,定能推動中國經濟邁上新臺階。
宏觀調控與改革突破兩手抓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40余年發展歷程,兩方面相互配合的力量和機制,對中國經濟成長奇跡的實現,發揮了基本的保障和促成作用。
一是“宏觀調控謀穩定”。決策層因應特定時點和短期階段的經濟形勢特點相機抉擇進行調控:在宏觀經濟出現過熱時緊縮調控,在經濟面臨疲軟衰退壓力時實施提振擴大需求措施。伴隨相關實踐深化和經驗積累,決策層提出宏觀調控理論性命題,并逐步建構和加強宏觀調控政策架構。從過去幾十年轉型期的具體情況來看,這種逆周期宏觀政策針對過熱的調控尤其突出。適應潛在經濟增速回落形勢,適度調低增長預期,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等措施主動對經濟失衡因素進行調整,通過實施適當宏觀調控政策保證調整期經濟大體平穩。
二是“改革突破上臺階”。就是堅持問題導向,在經濟下行調整階段,針對特定時期束縛經濟增長的體制障礙實施市場化改革,或者為更充分發揮上一輪景氣擴張階段引入的重大改革政策持續發力創造現實條件,通過改革創新階段性提升供給側潛在增長能力,推動宏觀經濟運行進入新一輪內生較快增長的景氣擴張階段。
如果說宏觀調控的主要貢獻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市場化取向改革創新則為經濟成長邁上新臺階提供動力。
持續推動體制改革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周期,面臨全新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中國經濟正在經歷深刻的結構調整,創新型企業和新業態在生機勃勃地成長,然而其相對體量仍難以推動巨型規模經濟進入宏觀周期運行新階段,新舊動能轉換是一個較長的演化過程。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領域的體制局限,本來有可能釋放的增長潛力受到抑制。
觀察近年我國宏觀經濟運行表現,以下幾方面現實矛盾制約著增長潛力的有序釋放:一是海量儲蓄與資本形成能力不足的矛盾,二是住房需求回升跟供給之間的矛盾,三是工業需求回升與供給彈性下降之間的矛盾。宏觀經濟進入景氣成長新階段,固然需要適當的短期宏觀經濟政策支撐,同時也要通過深化改革解決關鍵領域的體制機制問題。
本書指出,在肯定總需求管理政策必要性的前提下,還亟須加大與激活增長潛力相關領域的市場化取向改革力度,深化對土地、城市化、民企等特定領域的改革舉措,使之提升集成為新一輪更具系統性的改革突破。具體而言包括:第一,深化城市建設用地體制改革,增加土地供給靈活性和價格彈性,更好地滿足住房需求并釋放增長潛力。第二,放松對制造和服務業的投資管制,擴大制造業和服務業對外開放,釋放非國有部門投資潛能。第三,對鋼鐵等行業需考慮放松投資準入,利用新投資提升環保水平,讓市場決定合理產能與供給增加量。
通過健全完善開放型市場經濟體制,持續推動體制改革,從而不斷釋放增長活力,這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必經路徑。這個歷史進程將給市場提供前所未有的商業與投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