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負債端成本管控提速 下半年息差企穩(wěn)在望
今年一季度,不少銀行業(yè)金融機構遭遇營收、凈利雙降,究其緣由,凈息差下行仍是主要盈利拖累項。不過,從國有大行數(shù)據(jù)看,凈息差下行趨勢事實上已有所放緩,同時,今年一季度的利息支出增速也明顯趨緩。這背后,是銀行對負債端成本的管控加速。
近期,多家銀行密集公告稱,將停止/終止相關智能通知存款存量業(yè)務。業(yè)內認為,此輪密集調整既是合規(guī)需要,也是銀行調降成本的重要舉措。展望后續(xù),影響息差變化的核心因素,仍在于資產端利率水平的變化,不過,當前負債端成本對息差的緩釋成效逐步顯現(xiàn),未來銀行業(yè)息差水平有望逐步企穩(wěn)。
息差下行趨勢放緩
財報季剛過,縱觀各上市商業(yè)銀行的一季報,凈息差下行仍然是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營收和利潤增長的拖累項。
以國有六大行為例,工、農、建、中四家大行一季度的營收、凈利遭遇“雙降”。交通銀行營收微降0.03%,凈利實現(xiàn)1.44%的增長;郵儲銀行則在營收層面實現(xiàn)1.44%的增長,但凈利同比減少1.35%。
經營承壓,最根本的原因仍在于凈息差下行。光大證券近期研報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一季度,主要上市銀行加權平均凈息差為1.57%,較2023年末收窄13個基點。其中,國有大行、股份行、城農商行凈息差分別為1.51%、1.79%、1.8%,較2023年末分別收窄13個基點、13個基點和8個基點。
事實上,針對當前息差下行趨勢,早在一個多月前密集召開的年報業(yè)績發(fā)布會上,各銀行管理層就有所預估。“從短期來看,息差在低位運行,恐怕還要持續(xù)一段時間。”工商銀行副行長姚明德表示。中國銀行管理層在業(yè)績發(fā)布會上同樣表示,今年息差仍然面臨很大壓力。
不過,對比來看,凈息差下行速度已有所放緩。同樣以國有大行為例,除中國銀行外,五家大行今年一季度凈息差降幅同比去年均有所收窄。
具體來看,今年一季度,工、農、建、中、交、郵儲六大行的凈息差水平分別為1.48%、1.44%、1.57%、1.44%、1.27%和1.92%,較2023年末分別下降了13個基點、16個基點、13個基點、15個基點、1個基點和9個基點,降幅較去年同期收窄了2至14個基點不等。
此外,四大行今年一季度的利息支出增速已明顯趨緩。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增速降幅均超過了10個百分點。工商銀行增速下滑最大,今年一季度,工商銀行利息支出同比增長了16.7%,而去年一季度利息支出則同比增長34.92%。
負債端管理提速
面對凈息差下行的壓力,銀行高管層談論應對之道時無外乎兩個層面,從資產端保持合適信貸投放節(jié)奏、做好精細化定價;從負債端優(yōu)化存款結構、合理控制付息成本等。例如,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在2023年度業(yè)績發(fā)布會上就表示,一方面要在總量上保持貸款適度增長,把更多的信貸資源配置在差異化增長極上;另一方面,在負債端提高活期存款占比、管控中長期存款等,形成管控付息成本的共同價值取向。
對一般金融消費者而言,當前銀行機構對負債端管理的加速推進事實上已有所感受。
去年全年,存款掛牌利率經歷“三連降”,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甚至已進入“1”區(qū)間。以工商銀行為例,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分別為1.45%、1.95%和2%。普通存款收益走低,大額存單、通知存款、結構性存款等保證本金安全但收益略高的存款產品由此受到消費者青睞。
“最近來咨詢、購買結構性存款的客戶還挺多的。”記者走訪北京地區(qū)某國有大行支行時,一位理財經理表示。
記者近日上午11時前往網點咨詢時,該行手機銀行顯示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產品仍有4款,預期年化收益率分為“0.5%或1.95%”,以及“0.2%或3.6%”兩類;中午1時,記者再次點擊該手機銀行查詢時,該行人民幣結構性存款產品就只剩下預期年化收益率為“0.5%或1.95%”的兩款,其余兩款額度均已用盡。
所謂結構性存款,是指商業(yè)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shù)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收益。
前述理財經理表示,選擇結構性存款的用戶主要看中的就是相對定期存款產品靈活性高,相對理財產品能夠保本,此外還可能達到承諾的相對高收益。
“已推出的結構性存款產品中,有百分之六七十能達到承諾的最高收益率。”該理財經理稱,這類產品更新較快,可能每周都會上新一兩款產品。她提到,近期推出的產品中,能保證的最低收益率有所降低,此前最低可能在1%~2%,而記者走訪時看到的產品中,能保證的最低收益率已降至0.2%。
事實上,下調存款產品利率以降低銀行層面的負債成本并非個例。去年5月以來,就有多家大行發(fā)布有關智能通知存款、協(xié)定存款整改的通知;近期,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渤海銀行、廣發(fā)銀行、大連農商行、青島即墨惠民村鎮(zhèn)銀行等多家銀行更是公告明確,將停止/終止相關智能通知存款存量業(yè)務。
業(yè)內觀點普遍認為,此次銀行集中調整存款產品,除了政策合規(guī)要求,壓降負債成本仍是最主要的目的。
息差收窄壓力有望減輕
除了對存款產品利率的調整,近期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fā)出的手工補息“禁令”,同樣劍指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的負債成本管理。
光大證券銀行業(yè)分析師王一峰表示,銀行體系負債成本呈現(xiàn)一定剛性特征,存款掛牌利率下調有助于節(jié)約零售存款成本,但對于對公存款成本影響較為有限,較大規(guī)模的“手工補息”推升了付息率,規(guī)范后情形有望好轉。
展望銀行業(yè)后續(xù)凈息差走勢,行業(yè)觀點普遍認為收窄壓力有望緩解。
中泰證券研究所所長戴志鋒撰文稱,負債端成本對息差的緩釋成效已經逐步顯現(xiàn),后續(xù)存款利率仍有進一步下調的可能。預計下半年息差環(huán)比平穩(wěn),對凈利息收入的同比負貢獻度收窄,利息收入下半年企穩(wěn)。
平安證券也在研報中表示,盡管影響息差變化的核心因素仍在于資產端利率水平的變化,但能夠看到負債成本下降、監(jiān)管對于量價平衡關注的提升等積極因素的顯現(xiàn),息差有望逐步企穩(wěn)。
王一峰同樣認為,存款降息及約束突破利率自律機制上限的存款,將助力負債成本改善,今年二季度息差收窄壓力或有所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