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京旅游有效投訴同比降8% 在線旅游預訂是重點
隨著中國進入大眾旅游時代,旅游消費方式更迭變化,旅游消費領域的糾紛投訴也呈現出新問題和老問題并行的趨勢。據北京市旅游委發布的旅游投訴情況公示的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市旅游委全年受理各類有效投訴2867件,其中,購物自費項目問題、導游領隊服務問題以及服務質量問題依舊是投訴的重災區。
另一方面,隨著新興業態的發展,新的問題也隨之產生,比如民宿監管、共享平臺約束以及一些新興中介產生,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煩惱。
針對投訴,消費者協會及旅游相關部門加大了旅游投訴處理的力度,2017年,北京市旅游委立案調查91家旅行社,行政處罰案件106件,查處違規運營車輛751臺,處理非法經營商店28家。經過處理整頓,全年非法“一日游”投訴同比下降44%。整體來看,2017年有效投訴同比2016年3108件下降了8%。
在線旅游預訂、民宿及微信組團是投訴重點
據北京市工商局在2018年3月發布的消費數據顯示,在線旅游預訂服務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成為年度消費熱詞,相關投訴也隨之增加。其中,旅游產品未消費情況下退訂退款未果的投訴占大多數。此外,隨著出境游市場的火熱,與出境游相關的投訴增多,涉及簽證辦理問題的投訴常有發生。
隨著旅游業發展,不斷有新業態涌現發展,而新模式在被消費者嘗試和接受過程中,一些消費投訴問題也相繼出現。其中民宿、約車平臺、微信群及公眾號組團、共享平臺等新業態在行業標準和監管方面還不成熟,出現的投訴不少。以民宿為例,2017年“民宿房間發現針孔攝像頭”、“上戲學生用Airbnb毀了我的家”、“民宿床單”到底有多臟等新聞成為旅游界的熱門話題。衛生和安全,成了選擇民宿的游客總能遇到的“老大難”問題。國家旅游局去年10月頒布了首個民宿標準《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但在旅游業內人士看來,目前還只具有參考意義,下一步亟待出臺地方標準、法律法規和信用評價體系。此外,共享領域的約車平臺也同樣“約”出了一堆煩惱,惡意繞路耽誤行程、無資質駕駛員上路、惡意“挑客”等層出不窮,相關企業在拓展市場的同時,相應監管還不到位。
“微信組團旅游”也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旅游新業態,這種模式其實類似于社區交友,費用AA制,風險自擔,群里人員和組織者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專家指出,組織者沒有合法的旅行社業務經營資質,與游客之間沒有簽訂正式的書面旅游合同,甚至沒有購買必要的旅游保險。游客安全和自身權益一旦受到侵害,往往投訴無門,得不到法律的保護。
對于新業態是否缺乏監管的問題,法律專家黃恢月表示,專門細化的行業規范的確還需要進一步出臺,但也并不能成為企業或個人“鉆空子”的機會,因為包括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法通則、民法總則、價格法以及侵權責任法等,已經把各種類型的消費糾紛概括化了,經營者和消費者本質上的合同關系是一樣的,并不能因為是新業態而認為缺乏法律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