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喬曉春:北京只有4%的養老機構實現盈利
中證網訊(記者 楊潔)“為什么養老產業總是興旺不起來?”著名人口學家、北京大學人口所喬曉春教授4月19日在第11屆清華老齡產業高端論壇演講試圖回答這一問題。喬曉春調研統計發現,事實上,輿論所述的北京市養老“一床難求”情況并不顯著,90%的養老機構有大量空床。同時,北京市養老機構盈利狀況十分嚴峻,只有4%的養老機構實現盈余,超過60%養老機構需要10年以上時間才能收回投資。
“中國老年人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老年市場需求也巨大。而且國家提供了很多資金和優惠政策,很多人都想投身養老產業,但是真正進來后卻發現有點圍城的感覺,沒進來的老想進來,進來的人想出去,實際上困境很多。”喬曉春說。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喬曉春通過統計和調研發現,2016年北京市有養老許可證的養老機構460家,居住了41000多個老年人,與北京市60歲以上的戶籍老年人人口規模進行比較,只有1.3%的北京市戶籍老人居住在養老機構,有98.7%的北京市戶籍老人在家里,沒有住養老機構,或者住不起養老機構。
喬曉春還發現,輿論經常講的養老機構“一床難求”現象實際上并不顯著。“北京市近20%的養老機構入住率不到20%,有50%的養老機構入住率不到50%,真正一床難求、入住率100%的養老機構只有49家、只占10%。也就是說,在整個北京市,只有10%的養老機構是一床難求的,90%有大量的空床位。”
北京市養老機構平均收費如何?喬曉春介紹,針對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事業單位型養老機構平均收費是3700元/月、民營非企業養老機構的平均收費是4500元/月、企業養老機構是9800元/月。但是北京市老年人包含養老金在內的收入中位數是3833元,50%的老年人收入在在中位數以下,70%的老年人收入低于5000元,80%的老年人收入低于6000元,90%的老年人收入低于8000元……“換句話說,全北京只有10%的老年人月收入是8000元以上,而這10%的老人里,生活不能自理、有住養老機構需求的人群占15.6%,占整個北京市老年人的人群比例是1.59%。”
“護理人員的收入底線不能太低,對老人的收費標準也不能太高,上下各有一個天花板,養老機構收費太高沒人來,收費太低支撐不起投入成本,最后結果可能是導致大量的虧損甚至倒閉。“喬曉春表示。
喬曉春調查發現,養老機構1-3年收回投資的僅占4.5%,4-6年收回投資的占4.9%,10年以上收回投資的占62%。經營方面,實現盈余的養老機構只占4%,基本持平的占32.8%,稍有虧損的占32.6%,嚴重虧損的占30.7%,總體來說,養老機構大都虧損。
喬曉春補充,這是已經考慮了政府補貼在內的情況。北京市養老機構中有78%的事業單位得到政府補貼,民營非企業養老機構有88%得到了政府補貼,企業養老機構有52%得到了支持。
“政府為企業提供了大量的補貼,但實際上并沒有解決養老機構的虧損問題,政府支持了原本應該倒閉的養老機構,卻并沒有對老年人的養老起到真正的支持作用。”從數據來看,近99%的老人都是居家養老,喬曉春認為,“居家養老問題,僅靠企業和市場是解決不了的,政府應做好政策引導和扶持,社會興辦、市場推動,政府、家庭、社會、市場應理清各自的責任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