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君安-建筑工程行業深度研究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本報告導讀:
PPP 政策需要在穩投資與控風險之前平衡抉擇,目前政策主基調轉向穩投資利好PPP迎來穩健新常態,財政基礎決定了各地PPP 增量空間,區域分化明顯。
摘要:
2014年來PPP模式經歷三輪政策周期,目前處于第三階段回歸正常態。1)2014 年H2 開始政策持續鼓勵PPP 模式迎第一波熱潮,園林PPP 凈利增速從-20%大幅反彈至82%、估值上行;2)2016 年底中央定調去杠桿后PPP 政策進入規范階段、PPP 項目迎來清理整頓,園林/基建業績增速放緩、估值下行;3)PPP 項目大規模清理結束及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2018 年7 月底后政策對PPP 模式轉向適度鼓勵,板塊估值回升。
PPP 模式自帶杠桿屬性,政策在穩投資與控風險之間平衡/切換將是常態。1)PPP 模式可有效帶動基建投資增長,但使用不當則可能帶來財政過渡負荷及金融機構壞賬等潛在風險。政策對于PPP 模式需要在促投資與控風險間進行平衡;2)國內基建投資作為對沖經濟下行、平滑經濟過度波動的平衡器,存在較為明顯周期性。考慮到目前外需不穩及投資下行壓力,2019-2020 年政策主基調或是穩增長,PPP 模式有望持續穩步推進。
數據庖丁解牛:2018Q3 單季新增入庫/落地同/環比負增、Q4 或回暖,行業規模集中與區域落地分化并存。2018Q3 末,1)總量:PPP 項目入庫/落地12.29/6.3 萬億,Q3 單季入庫3471 億(同比-73.4%/環比-20.2%),單季落地3135 億(同比-60.6%/環比-35.8%);2)行業:市政/交運/城鎮開發/生態環保入庫/落地規模最大,Q3 單季城鎮開發/生態環保入庫最多、交運/市政落地最多;3)區域:貴州/云南入庫/落地規模最大、上海/海南落地率最高,Q3 單季云南/浙江/江蘇入庫/落地最多、湖南/內蒙古規模萎縮最多。
基于地方財政承受能力測算:廣東/江蘇/浙江等東部省份較優,西部省份表現欠佳。1)PPP 項目總規模與落地規模間缺口除程序上滯后性因素外,地方財政對于PPP 實際規模的支撐能力以及持續性是主因,通過對比發現PPP 項目落地率與地方債務余額/廣義財政收入、地方債務余額/GDP 存在較明顯負相關性;2)根據地方財政一般支出預算10%以及15 年平均運營年限估算各省市PPP 潛在空間,東部省份空間最大未來具備較大彈性,而中西部省份因財政支出基數較小以及存量過大而增量彈性較小。
篩選業務聚焦在負債率較低且PPP 潛在空間較大的省份標的,具體包括央企/設計/民營生態/路橋四個細分領域。1)基建央企:中國鐵建/中國中鐵/中國交建/中國化學/中國建筑;2)基建設計:設研院/設計總院/蘇交科/中設集團;3)民營生態:龍元建設/嶺南股份;4)路橋:山東路橋。
風險提示:貨幣信用持續收縮、基建/地產持續下滑、PPP 落地大幅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