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業“三中”投行業務去年狂攬180億 上市審核收緊后IPO豐收可否持續?
過去一年,投行業務的發展正成為拉動券商業績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據證券業協會統計數據,在科創板、創業板試點注冊制及再融資新規的帶動下,2020年證券公司分別在股票IPO、再融資項目上實現了5260.31億元和7315.02億元的募集規模,同比增加74.69%、41.67%。即便是債券融資規模,也在2020年增長了28.02%至13.54萬億元。
業務規模的擴張也為券業投行“豐收”定下了基調。數據顯示,證券公司2020年實現投資銀行業務凈收入672.11億元,同比大幅增加39.26%。而從已公布過半的上市券商2020年年報數據來看,券業“三中”——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依舊在投行業務收入榜單上霸榜,合計凈收入186.95億元,占行業該項業務總營收的27.81%。
不過,在2021年IPO現場檢查與督導、輔導驗收環節收緊的監管從嚴大背景下,囤積了大量IPO項目的券業投行,能否在2021年續寫輝煌成為行業隱憂。
五大頭部券商投行營收占行業半壁江山
截至4月14日,A股上市券商2020年業績已披露大半。僅從投資銀行業務凈收入來看,“老大哥”中信證券依然穩居榜首,實現投資銀行業務凈收入68.82億元,在收入上與之相差10億元左右的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則在排名上競爭激烈,兩家券商投行收入分別為9.56億元和58.57億元。如加上排在“三中”之后,2020年投行業務收入達到49.39億元和37.35億元的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排名靠前的五大券商就占據了全行業投行業務收入的40.72%。
雖然上述各家券商均在投行業務上實現了“豐收”,但各自的經營發展策略不盡相同。
以中信證券為例,公司2020年完成的IPO項目承銷規模市場份額占比為9.3%。當年公司完成A股IPO主承銷項目39單,較2019年增長了11單,但實際的主承銷金額卻同比下降了15.48億元。2020年實際為中信證券投行業務業績支撐更多源自“再融資”因素,當年公司再融資主承銷項目119單,主承銷金額人民幣2700.14億元,同比增長15%,僅此一項就接近公司2019年投行股權業務的全部主承銷金額。
相比之下,排在中信證券之后的中金公司則是“全面開花”。
2020年,中金公司作為主承銷商完成了A股IPO項目32單,主承銷人民幣624.2億元,主承銷項目及規模增速分別達到50%和70%以上。再融資項目則表現得更為夸張,公司2020年雖然僅完成A股再融資項目19單,但承銷金融達到了404.33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00%。
另外,中金公司投行業務在港股市場發力的勢頭也十分明顯。2020年,公司作為保薦人主承銷港股IPO項目13單,主承銷規模54.4億美元,排名市場第二;作為全球協調人主承銷港股IPO項目29單,主承銷規模62.2億美元,排名市場第一;作為賬簿管理人主承銷港股IPO項目33單,主承銷規模40.1億美元,排名市場第一。
“現在中金提出的戰略是‘數字化、區域化、國際化’,區域化和國際化都跟投行業務直接相關!睋咏薪鸸救藛T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進入2021年,公司也在大幅擴招投資銀行業務團隊人員。
值得一提的,一直以來與“三中”并稱為“三中一華”的華泰證券,2020年投行業務收入只排在了行業第六。不過,公司投行業務收入同比增速卻達到了87.16%,顯著高于其他券商。另外,據Wind統計數據顯示,華泰證券2020年股權主承銷金額為1475.46 億元,依然排在行業前三。
IPO新項目“供血”不足
2021年一季度,A股新增受理的擬上市公司數量較去年第四季度大幅減少,合計新受理34家公司,僅是去年四季度的11%。
有國內中小券商投行相關負責人解釋稱,2021年IPO審核收緊明顯,各地證監局從輔導驗收環節就提出了不少問題。而根據上交所的新規,保薦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需在發行人提交上市申請文件前后,同步提交關于發行人上市條件、信息披露和核查問題的自查表。這些均拖慢了企業申報IPO的進度。
“現在現場檢查和督導也從嚴,項目流水和股東穿透查不清的,也不敢提交上市,怕被現場檢查逼退。機構自己也提高了質控內核標準,最近連掛牌精選層的項目想通過內核度不容易!鄙鲜鋈掏缎邢嚓P負責人稱。
擬上市企業方也有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企業和券商都謹慎了,凈利潤在五六千萬的都在猶豫報不報,怕現場檢查不穩妥。”
“總的來說,今年IPO市場規模縮減在政策不變的情況下是可以確定的了,但各家其實之前都申報了不少項目,最后呈現出的發行規;蛟S也不會下滑得很明顯!鄙鲜鋈掏缎邢嚓P負責人稱。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4日,已申報IPO,但尚未通過發審委或上市委審議的擬上市公司就多達468家。其中,中信證券攬下50家位居第一,華泰聯合與中信建投分別保薦37家和35家。余下的海通證券、國泰君安、民生證券、中金公司、國金證券的保薦項目也均超過20家。
除此以外,還有多達225家公司已成功過會。這其中,中信證券、民生證券、中信建投、國泰君安、國信證券分別保薦29家、18家、12家、11家和11家,位居行業前五。
中信證券分析稱,由于證監會對于已過會公司再次進行否決是小概率事件且批文存在有效期限制,這些已過會公司大概率今年會陸續登陸資本市場,保證IPO發行平穩,并且中長期來看,在注冊制主要制度目標為“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的大背景下,新股仍料將保持常態化發行。而余下項目中,預計募資金額超過30億元的大型公司占比僅有3%。
投行江湖地位新變局
進入2021年,投行排位大戰競爭依然激烈。
據Wind數據顯示,以上市日計算,2021年一季度共有100只新股實現A股上市,較2020年四季度減少了10只。
去年四季度,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均以主承銷商身份完成了13單A股IPO項目,并列行業第一。但在2021年一季度,兩家券商均被海通證券反超。Wind數據顯示,海通證券1-3月作為主承銷商完成了11單A股IPO項目,主承銷收入7.12億元,均排名行業第一。
中信證券則與華泰聯合證券并列第二,均主承銷了8單IPO 項目。相比之下,中信證券項目“含金量”更高,公司主承銷收入5.22億元,比華泰聯合多出0.85億元。中信建投則有7單保薦項目在一季度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券商中長江證券也在一季度“殺出”,公司保薦項目中有6家公司在一季度上市,僅從項目數量來看已超過中金公司,排在中信建投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