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場新股頻現破發(fā) 基金慎對高估值新經濟公司
今年以來,港股IPO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截至7月9日,年內登陸港交所的上市公司達到115家,相較去年同期的69家大幅增長67%。不過,伴隨港股市況轉弱,部分新股尤其是此前備受矚目的新經濟公司股價頻頻“跳水”,掀起了破發(fā)潮。有基金經理認為,在港股市場上,外資機構會給予優(yōu)質新經濟公司較高的估值,但在當前經濟環(huán)境中,過高的估值水平也會帶來一定的下行風險。
新經濟公司爭相赴港上市
今年4月30日,港交所正式接受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采取雙重架構及尋求第二地上市的企業(yè)赴港掛牌上市,這意味著討論了4年之久的香港上市制度改革塵埃落定。受此帶動,香港新股市場在上半年整體市況不佳的情況下依然如火如荼,IPO數量高居全球首位。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7月9日,年內登陸港交所的上市公司達到115家,同比增長67%。其中,尤以內地新經濟公司的上市熱情最為高漲。據德勤的一份報告,上半年,平安好醫(yī)生以88億港元的集資額,成為上半年港股IPO巨頭,而2017年上半年香港前5大IPO無新經濟股的身影。
不過,隨著港股指數的不斷下挫,許多新經濟股的表現并不理想,更有甚者上市即破發(fā)。據統計,在今年上市的115只新股中,有36只股票上市首日跌破發(fā)行價,占比為31.3%。其中,平安好醫(yī)生在上市當月遭遇“八連跌”,雅生活服務和欣融國際上市首日跌逾20%,小米集團上市首日收于16.8港元,較發(fā)行價17港元下跌1.18%。此外,去年上市的閱文集團、雷蛇、易鑫集團等新經濟股當前的股價,也較其發(fā)行價大幅“潛水”。
雖然受到“冷遇”,但內地科技公司并未停止赴港上市的步伐。6月22日,美團點評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說明書;指尖躍動、映客互娛、51信用卡均在6月下旬啟動了招股程序。騰訊音樂、螞蟻金服、陸金所等緊隨其后,準備赴港上市。
機構投資者理性看待
在多位業(yè)內人士看來,企業(yè)盈利不足以支撐過高估值及市況偏弱,是今年以來新經濟股頻頻破發(fā)的主要原因。相較于散戶占比較高的A股市場,以成熟機構投資者為主的港股市場顯然更為理性。
諾亞財富派投研部基金研究經理李懿哲認為,今年以來港股的連續(xù)下跌,是新股破發(fā)的直接因素。新股在沒有制度溢價的前提下,上市后的表現并不會比其他股票體現出特殊性。正如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所言:“近期新股的破發(fā)是由市場的兩方——供應方和需求方互相博弈出來的價格,仍然反映了市場正常的買賣關系。”
“港股IPO是市場定價,新股上市后并非一定會上漲,破發(fā)較常見。”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經理徐成坦言。
另有港股分析人士認為,香港市場85%以上的投資者都是成熟的機構投資者,根據他們的邏輯,那些估值較高的新經濟公司被賦予了較高的期望,如果其后續(xù)業(yè)績無法兌現,市場自然會給出相應的價格。
“近期對港股上市看法謹慎。外資會給優(yōu)質新經濟公司較高的估值,但在目前的經濟環(huán)境下,過高的估值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匯豐晉信滬港深基金經理程彧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