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劇《億萬》看投資道德
□興業(yè)全球基金 陸申旸
近幾年資本行業(yè)愈發(fā)關注影視圈,影視作品題材也越來越多地涉及金融投資領域,年前的《大空頭》以及剛剛季終的美劇《億萬》就是如此。其專業(yè)性雖與其他題材相比更遠離觀者生活,并不妨礙金融劇獲得超高口碑,前者榮獲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后者首播即得到了歷史最高收視率。
《億萬》的高人氣便在于金融的專業(yè)性以及對于真實事件的戲劇化還原。劇中對沖基金大佬的原型其實是美國SAC基金的創(chuàng)始人史蒂夫·科恩,其在1992年創(chuàng)立的SAC對沖基金曾被譽為美國最成功基金之一,過去20多年的平均年化收益高達25%。SAC基金在1998年和1999年連續(xù)兩年的年收益都高達70%,即使在2013年同類僅有平均9%的收益時也跑出了40.5%的驚人增長。然而在2013年末,這只超過150億美元規(guī)模的神話基金卻隨著內幕交易的曝光而終結。
《億萬》中主人公Axelrod通過銀行的股票交易部門及標的公司的內幕消息撈金無數。現實中,科恩通過將銀行交易員收買為其投資者而換來其他對手的一手信息,旗下屬基金經理也同樣通過內幕信息多次做空戴爾及其他醫(yī)療公司。由于負責內幕交易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當時缺乏專職探員,導致內幕交易儼然成為美國對沖基金的一道“風光”的產業(yè)鏈。然而2009年后,原任曼哈頓助理檢察長的Bharara上臺擔任紐約南區(qū)檢察長后,將矛頭直直對準了華爾街的內幕交易,6年起訴并成功定罪了87宗案件。與美劇中一樣,SAC基金從不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及聯邦部門的審查和指控,2013年,SAC基金對于指控供認不諱并支付了高達18億美元的罰金。同時,旗下8位基金經理被認定罪名成立,其中最長的被判45年的入獄,SAC基金也被停止了外部顧問咨詢業(yè)務并歸還了全部外部資金。
信任才是金融體系的核心,而非僅是利益驅使。根據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協(xié)會(CFA Institute)2016年報告,投資者普遍認為投資經理的道德標準比業(yè)績更為重要。同樣,企業(yè)對于自身投資道德自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包括世界最大的債券基金管理公司黑石集團在內的1000多家金融公司,都采用了CFA協(xié)會所制定的資產管理職業(yè)行為條例,規(guī)范自身資產管理行為,同時也保護了投資者的財富和權益。
本年另一部奧斯卡獲獎電影《焦點》中有一句臺詞:“當聰明人用笨辦法下工夫,這才是優(yōu)秀的可怕。”拼運氣不是投資永遠的途徑,而真正如同巴菲特、索羅斯這樣的殿堂級投資家,靠的是銳眼與分析,其余的都交給時間來證明。說到時間,本人雖不太希望劇中的Axelrod被太快一舉拿下而速速劇終,不過那樣的結尾也必然是大快人心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