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岸元:專業機構投資者、外資入市促進A股成熟度提升
中證網訊(記者 昝秀麗)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資本市場對內改革持續深化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專業機構入市積極性明顯提升,外資投資A股的便捷性和靈活性也有了大幅提高。專業機構投資者和外資入市促進了A股成熟度提升。
A股市場投資者結構持續優化
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初至今年11月底,境內專業機構A股交易金額合計約112萬億元,占全市場交易金額的比例為17.75%,較2018年上升1.34個百分點。其中,2020年前11個月交易金額占比達18.83%,為近年來最高水平。截至今年11月底,境內專業機構持有A股流通市值合計11.50萬億元,較2018年末增加6.26萬億元,翻逾一番。境內專業機構持有A股流通市值占比17.83%,較2018年末上升3.47個百分點,也處于近年最高水平。
他分析,專業機構投資者和外資入市促進了A股成熟度提升。首先,專業機構投資者和外資更傾向于持有低估值的價值藍籌和業績確定性強的行業龍頭,在投資理念和投資策略等方面對資本市場產生較為明顯的溢出效應。其次,專業投資者和外資資金具備較強估值定價能力,篩選優質投資標的能力較強。再次,機構及外資以長期資金方式進入,與股東、管理層關系更為密切,有利于上市公司資金更多流向具有價值的投資項目。最后,相關資金能夠降低摩擦成本,提升市場定價效率和公司股價穩定性。以上四個方面在今年以來的市場運行中均有體現。
“投資結構生態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張岸元指出,一是機構和外資持倉比重穩步提升,由個人投資者占主導地位開始向機構占主導地位轉變。近兩年(2018年三季度末至2020年三季度末),A股機構持股比重(含QFII)由48.34%提升至52.68%,陸股通持股比重由1.55%提升至2.41%,專業投資力量愈發壯大。二是從機構和外資行業持倉特點來看,價值藍籌和高成長性板塊明顯占優,市場投資風格更加穩健。從持倉行業結構來看,近兩年食品飲料、家用電器、電子、醫藥等板塊獲機構和外資增持較多,與相關板塊二級市場表現也存在較強關聯性。
推動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
張岸元認為,穩步推動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進一步提升公募基金入市積極性,尚有空間可尋。
他指出,穩步推動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在市場開放層面,一是針對中概股在海外面臨的日益嚴苛的財務審查,要盡快健全境外企業境內二次上市規則,并在發行、交易、退市等制度建設層面逐步向國際主流市場靠攏,為吸引更多優質海外上市企業回A創造良好條件。二是進一步完善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互聯互通機制,放松雙向開放標準,擴大可投資股票范圍。如,可考慮將新三板精選層納入陸股通標的范圍,提升市場流動性水平。
在制度改革領域,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停復牌制度,加強相關信息披露,縮短停牌時間,減少對市場流動性的破壞,消除外資隱憂。另一方面,改革國內評級制度,探索由“發行人付費”向“投資者付費”模式的轉變機制,同時為外資評級機構在華展業創造條件,嚴懲逃廢債行為,擴大國內信用債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
他認為,關于進一步提升公募基金入市積極性,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是根本。一方面,要重視制度環境的構建,支持更多成長性較好的優質科創企業上市,為市場引入更多“活水”。另一方面,要完善并嚴格執行退市制度,加快上市公司的優勝劣汰,對存量結構進行優化。
此外,健全監管制度是保障。要壓實發行人和中介機構職責,嚴厲打擊財務造假、欺詐發行等破壞市場秩序和規則的行為,顯著提高證券違法違規成本,保護公募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摒棄“散戶”思維
張岸元分析,注冊制下,個人投資者應摒棄“散戶”思維,依靠專業的投資力量來分散投資風險。
首先,注冊制下市場可供選擇的投資標的明顯增多,超出個人投資者精力所能覆蓋的專業領域范圍,對大量新上市公司很難做到系統深入的研究,在選股方面必然需要依托專業投資力量的支持,以分散決策風險。
其次,注冊制放寬了上市標準,為更多處于成長期、尚未盈利的科創企業提供了融資渠道,但對此類企業進行估值定價存在較高難度,沒有專業投資機構的參與,個人投資者很難在標的選擇方面做出精準判斷。
再次,從科創板、創業板實踐來看,注冊制改革通常伴隨著漲跌幅限制的放寬。由于教育背景、投資經驗、風險偏好等條件各異,個人投資者對市場的理解和認知程度不一,部分投資者在決策時易受情緒化因素影響,這無疑會放大注冊制下市場的波動率水平。專業投資機構的參與可以幫助個人投資者減少非理性決策帶來的負面影響。
最后,當前監管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依然較為薄弱,一旦注冊制下個人投資者利益受到侵害,在訴訟層面很難擁有和專業投資機構等同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