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銀行不缺“長錢” 權益類資產需警惕估值壓縮風險
中證網訊(記者 周璐璐)1月中旬以來,貨幣市場利率明顯上漲,尤其是短端利率上升較快。對此,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2月4日指出,存單利率有所上漲,但幅度相對較小,存單凈融資也未明顯放量,一定程度反映銀行并不缺“長錢”,推算的2020年底超儲率或已回升至2%以上;同時,貨幣流動性環境不具備趨勢性收緊的基礎,但權益類資產需警惕估值壓縮風險,尤其是部分高估值板塊。
趙偉認為,短端利率的大幅變化,與公開市場持續回籠、市場對貨幣收緊擔憂等有關;機構杠桿行為帶來的交易擁堵,放大了短端利率的波動。財政繳稅因素消退后,央行連續多日回籠資金,加之近期關于貨幣與資產泡沫的部分觀點,引發大家對貨幣政策收緊的擔憂。而前期極度寬松下,機構“滾隔夜”加杠桿行為增多,銀行隔夜質押回購成交占比一度接近90%,使得隔夜交易非常擁堵、對短端利率變化更加敏感。
流動性變化背后,貨幣政策又將有何變化?趙偉表示,流動性環境邊際變緊,主要緣于信用風險影響逐步緩和下,央行回收流動性,“警告”市場過度杠桿行為。前期流動性環境極為寬松,主要為了緩解信用違約的沖擊;而央行通過MLF、窗口指導等引導市場預期,并沒有明顯寬松加碼操作。流動性寬松“呵護”下,1月信用債凈融資達4000億元、創近11個月來新高;同時,機構杠桿行為增多、資金空轉跡象顯現等,使得流動性回籠的迫切性上升。
趙偉進一步表示,市場結構和貨幣傳導機制變化下,應跳出傳統框架理解貨幣政策;公開市場重要性凸顯,“量”根據短期需要調整,“價”的中期信號意義更強。銀行與非銀同業往來的增多、非銀影響增強,使得流動性分層加劇、資金波動容易被放大;貨幣供應方式和傳導機制變化下,公開市場操作重要性越來越凸顯,短期“量”變是市場需求和政策調控平衡的結果,而“價”層面并沒有釋放貨幣收緊的信號。
對于流動性環境未來將如何演繹,趙偉認為,信用收縮下,貨幣流動性環境不具備趨勢性收緊的基礎,否則實體融資受到的沖擊較大。伴隨政策“退潮”,信用環境已進入收縮通道,如果流動性持續緊張,可能會加速實體融資收縮、債務風險暴露。同時,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及貸款展期、信用債等集中到期,決定了貨幣政策不能“急轉彎”。短期流動性波動,并沒有改變全年“寬貨幣”和“緊信用”搭配,近期央行也明確強調要防止信用收縮。
趙偉還指出,1月29日開始,央行加大公開市場投放,流動性壓力有所緩解。經驗顯示,春節前央行多加大逆回購等投放,普惠金融定向降準考核一般在1季度、1月底居多;疊加春節就地過年增多、取現壓力下降,流動性緊張局面或趨于緩和。但經濟景氣高位、通脹預期升溫等,使得貨幣流動性環境短期也難明顯寬松。
未來大類資產會如何演繹?對債市而言,趙偉表示,長端利率債配置價值逐步修復,但流動性回歸常態過程中,短期交易操作難度較大。近期債市調整,推動長端利率債配置價值修復,為穩定資金提供配置機會。伴隨信用收縮影響逐步顯現、國內需求見頂回落,經濟基本面對債市支持顯現,長端利率或重回下行通道,維持10年國債收益率低點或回到3%以下的判斷,但短期交易難度較大,建議等待央行操作和流動性平穩的確認。
同時,趙偉表示,權益類資產需警惕估值壓縮風險,尤其是部分高估值板塊。經驗顯示,信用收縮階段,權益類資產估值出現壓縮、一般滯后1個季度左右。本輪信用收縮自2020年11月開始,參考歷史規律,當下權益類資產需警惕估值壓縮風險,結構會有分化,低估值、盈利有支撐的板塊受沖擊一般較小,部分高估值板塊壓力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