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打造動力電池“綠色重生”產業鏈
全國人大代表 張天任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已連續第11年參加全國兩會。他的建議重點圍繞環境保護領域的立法、氣候變化領域的立法、數字經濟、新型儲能、“雙碳”和新能源等內容展開。他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說:“新能源核心技術攻關迫在眉睫,而新能源電池生產應用回收作為實現‘雙碳’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如何建立完整的產業鏈,也成為未來產業發展聚焦的方向。”
高度重視動力電池回收
天能控股集團創始于1986年,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成為了一家以綠色動力電池的生產制造為核心業務,包括新能源鋰電池、智慧能源、資源循環利用等產業板塊,銷售額超千億元的大型實業集團。旗下擁有天能動力和天能股份兩家上市公司。
近幾年,天能控股集團在繼續穩固鉛蓄電池業務,加快投資擴產鋰電業務的同時,也在廢舊鉛蓄電池回收、鋰電回收再生項目上多有實踐。
張天任坦言,在實踐中發現,目前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競爭格局仍呈現“小、散、亂”的局面,行業健康發展存在不少難題。
他指出,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大,電池流向管理難度大。電池回收價格混亂,大量廢舊動力電池流入無資質企業,影響市場秩序。無資質“小作坊”無序擴張,對電池進行翻新處理重新售賣,造成安全隱患與環境污染。部分企業回收資質不健全,回收工藝、技術不成熟,非科學回收易造成資源浪費。
加強回銷一體化建設
談及公司的動力電池“綠色重生”模式探索,張天任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天能在業內率先履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打造出一條集“回收—冶煉—再生產”為一體的閉環式綠色產業鏈。
以蓄電池回收為例,他介紹說:“目前天能已在全國22個省區市建成蓄電池循環回收試點公司。通過在全國各地的終端門店,能夠將廢舊電池分散回收、集中處置、無害化再生利用,形成了閉環式的循環經濟生態圈,已經具備年處理100萬噸廢舊鉛蓄電池的能力,每年可減少鉛礦開采2000多萬噸,再生60萬噸貴重金屬新材料,節約標煤超過12萬噸,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多贏。”
為進一步加強動力電池回銷一體化體系建設,張天任提出四方面建議:一是加強政策扶持,鼓勵電池回銷一體化體系建設,扶持更多有實力的合規企業進入動力電池回銷一體化體系;二是加強回銷一體化企業資質審核,制定處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標準體系和行業規范,有效避免“小作坊”惡意加價回收等惡性競爭行為;三是加強動力電池溯源平臺管理,明確電池流向,確認溯源環節責任主體,加強對動力電池溯源平臺管理力度;四是加強回銷一體化示范項目推廣,推動重點技術規模化應用。
“目前,電池回收項目在離散、拆解、重組、壽命預測等方面仍存在技術瓶頸。確定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各環節技術標準,持續推廣回銷一體化示范項目,推動資源循環標桿企業發展,擴大先進技術和裝備規模化應用,是十分必要的。”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