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自主研發創新 高水平參與全球競爭
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過程中,中國制造業企業需直面全球競爭的挑戰。多位代表委員表示,企業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生存發展,必須走自主研發創新的道路,在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等“內功”上做深做實,向產業價值鏈高端攀升,從而在更高水平上參與全球競爭。
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自主研發為企業競爭生存之道
本報記者 于蒙蒙 楊潔
全國人大代表 董明珠
“好空調,格力造”,這句廣告詞可謂家喻戶曉,而格力電器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完成蛻變,公司的發展理念也升級為“好電器,格力造”。
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企業要在未來的競爭中生存下來,一定要邁向自主研發的道路。
董明珠表示,真正的優秀企業更多地應依靠技術創新,思考如何依靠技術升級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從節能、健康、舒適等角度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以格力空調為例,目前擁有無噪音、節能等優點,從人性化角度,做到冷風不吹人,空調可以自動清潔空氣等。在董明珠看來,產品的優化升級蘊藏著很大的市場空間。
格力電器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頗有建樹。
在去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格力電器展出的高負載600kg工業機器人是目前國內少有的高載荷工業機器人,搭載“國際領先”技術,具有高負載、高加速性能、大慣性、大轉矩等特點,能夠有效滿足航空航天產品制造對工業機器人的結構、性能、動作流程和可靠性的高要求。
成績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董明珠坦言,自主研發需要恒心,過程當中損失可能是很大的,一個數據問題便可導致機器報廢,需要通過不斷消耗材料,才能打造一個完整的機床。
近年來,眾多企業基于“錢景”而紛紛跨界景氣度高的熱門賽道,而格力電器進軍裝備制造卻是另一番考量。董明珠稱,這源于內心有一個樸素的夢想,就是希望中國以后能用上國產自主研發的高端裝備。經過不懈努力,夢想照進現實,如今,格力的數控機床不僅為中國的一些企業服務,更在為國外的大品牌服務。
董明珠強調,企業要在未來的競爭中生存下來,一定要邁向自主研發的道路。研發的技術不能是依附于別人的低端水平,否則便談不上是一個創造者。
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做實技術創新 深度融入全球汽車產業鏈
本報記者 李嬡嬡
全國人大代表 尹同躍
“深度參與全球化是中國汽車做大做強的重大機遇,也是實現汽車強國的必經之路。奇瑞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再到‘走上去’,始終堅持深度融入全球汽車產業鏈。”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在尹同躍看來,雖然中國已連續14年保持全球汽車產銷量第一,但要從“汽車大國”變為“汽車強國”,一方面必須在質量安全、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等“內功”上做深做實,不斷筑強產業根基;另一方面,要加快數字化、全球化發展,更高水平地參與全球競爭,不斷向產業價值鏈高端攀升。
競爭優勢顯著
2022年中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世界上第二大汽車出口國。談及中國汽車深受海外市場歡迎的原因時,尹同躍說:“一方面,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口碑和形象越來越受到海外市場認可;另一方面,中國汽車產品品質持續提升,加上融入新能源、智能化技術,產品迭代速度快,更快響應消費者需求,產品競爭優勢顯著。”
尹同躍坦言,中國汽車出口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存在諸多限制發展的瓶頸亟待突破。一是在海外會遇到產業鏈保障、配套售后服務體系不足等難題;二是擔心海外尤其是發達市場的貿易壁壘;三是受到運輸物流的成本和渠道制約。
尹同躍建議,加速與中國汽車出口主要市場所在國、地區簽訂貿易協定或關稅聯盟,制定與汽車有關的關稅政策。同時,推進與已簽訂自貿協定國家的第二階段談判,將汽車納入協定目錄,加快汽車產品關稅互減的進程。
全面推動商用車電動化
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達25.6%。尹同躍稱:“充電樁功率低、充電耗時長等補能焦慮,是當前新能源車推廣最大的痛點,對新能源汽車規模擴增形成掣肘。”
尹同躍建議,工信部牽頭盡快統一并升級下一代電動車充電標準,并與國際標準進行互通,讓國內車企、充電設施及第三方運營企業在統一標準的保駕護航下,升級整車技術,為車主提供更好的充電體驗,實現新能源整車的規模突破,加速國家電動化和清潔能源的進程。
尹同躍提出,加快商用車換電模式推廣應用,全面推動商用車電動化。
他表示,當前,新能源重卡主要選擇換電模式,但目前純電重卡主要采用油改電平臺,專用化程度較低,同時電池標準未統一,換電站建設數量未能滿足行業需求。新能源客車主要應用于城市公交,在公路客運和其他業務上不具備優勢,續駛里程短和充電時間長成為限制其發展的瓶頸,減弱了新能源客車的競爭優勢。因此,加快商用車,尤其是重卡、大巴換電模式的推廣應用,全面推動商用車電動化勢在必行。
尹同躍建議,加快商用車專用換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滿足換電模式的應用需求。同時,圍繞礦場、港口、城市轉運等應用場景,推動重型貨車和港口內部集卡、大巴等領域電動化轉型,形成明確的切換計劃。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建議 支持自主新能源車參與全球競爭
本報記者 李嬡嬡
全國政協委員 張興海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依托強大的內需市場及完整供應鏈、產業鏈的支撐,跑出‘加速度’,在全球形成了競爭新優勢,出口增速跨越式增長。但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仍然面臨諸多問題,例如出口認證難、出口運力受限等,亟待解決。為此,今年兩會我帶來了支持自主新能源汽車參與全球競爭等提案。”
助力車企開拓海外市場
伴隨著我國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在三電技術和智能駕駛相關領域逐步建立競爭優勢,新能源汽車出口呈井噴式增長。上汽、比亞迪、賽力斯、小鵬、蔚來等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紛紛吹響出海的號角。
張興海介紹:“在新能源汽車加速出口的同時,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仍面臨不少問題。一方面,歐美工業強國全面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其加大在新能源汽車相關領域的研發投入,頒布貿易保護法案、筑高專利壁壘,給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提出一定挑戰;另一方面,存在出口認證難,歐美國家對于進口新能源汽車提出了一系列繁復的技術法規及安全要求。”
“此外,陸海兩個通道運力受限導致出口物流難。鐵路運輸,運價高昂,比海運價格高出50%。海運滾裝船運價也一直上漲,艙位緊張、運力失衡、運輸周期長。”張興海稱。
張興海建議,相關部門給予車企政策技術性指導,助力開拓海外市場。例如,幫助車企在技術交流、海外參展等方面提供便利;幫助解決“認證難”;幫助車企熟悉海外汽車市場規范等。另外,協調解決出口運輸運費高、運力不足等突出問題。
擴大數字化專業人才培養
張興海表示,包括汽車行業在內的產業端,面臨數字化人才極度缺乏的局面。“數字化專業人才、應用人才的短缺,是智能網聯汽車全行業都面臨的體系化問題。”
張興海認為,汽車行業數字化人才緊缺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整體“人才池”不足的問題。一方面,存量人才不能適應產業轉型需要;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養滯后,增量人才供給不足。
張興海建議,加快推進中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的改革,調整現有專業和課程體系,擴大數字化專業人才的培養。拓寬和延展數字化相關技能人才的成長通道,讓年輕人看到,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當“新藍領工人”,照樣可以通過努力獲得事業發展的成功。
全國人大代表、高德紅外董事長黃立: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應對國際科技競爭
本報記者 段芳媛
全國人大代表 黃立
“高科技企業需要用科技創新驅動,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全國人大代表、高德紅外董事長黃立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解決‘卡脖子’的問題,關鍵還是得靠我們自己,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要發展我們自己的高科技。”
“輕小型無人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技術上處于全球領先的產業,我們應該牢牢抓住這個機遇。”黃立稱,今年兩會他將提出建議,加快無人機立法進程,開放輕小型無人機空域管控。
高端技術持續發力
高德紅外是一家專注于紅外熱成像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不斷攻堅克難,持續深耕紅外技術領域,為我國的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都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使得我國紅外產業真正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高德紅外在十年前就開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紅外探測器芯片的研制,目前已實現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黃立介紹。
黃立認為,當前我國有著非常好的創新環境:一是政府鼓勵和支持創新,出臺了包括稅收優惠等在內的大量支持政策;二是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很多產業已經具備了相當牢固的基礎,相關科技水平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三是一大批高科技企業已經成長起來,涌現出一大批勇于創新的企業家。
“我認為,我們的潛力是無窮的,有這些科學家、卓越工程師及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有大批高科技企業十年如一日堅持創新,我相信西方能做到的,我們都能做到。”黃立說。
“未來,我們將持續在高端技術方面發力,持續創新。一方面,降低紅外設備應用成本,進一步打開紅外技術在各領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希望在高端芯片方面不僅做到世界先進水平,還希望在某些方面引領世界。”黃立說。
優化審批 激勵創新
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型(10公斤以下民用多旋翼機)無人機行業發展迅速,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黃立介紹:“截至目前,連續三年列入國務院立法計劃的《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仍處于征求意見階段。”
黃立指出,正是由于“無法可依”,無法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激發科技創新潛能,促進行業發展,甚至可能導致行業萎縮,企業退出市場。由于缺少國內市場的支持和培育,還會導致技術上落后于國外競爭對手,進而失去這個萬億級別的市場。
因此,他建議,加快完善輕小型無人機低空空域適用法律法規體系;同時,進一步理順輕小型無人機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責任主體。探索建立可信任用戶及無人機科研生產企業無人機空域使用管理的綠色通道,簡化、放寬政府、執法部門、中央企業等可信任用戶及無人機科研生產企業試驗、多批次飛行、無人值守機庫部署遠程控制飛行、飛行數據脫密處理等方面的審批程序。
“要進一步優化低空空域審批流程,充分釋放我國輕小型無人機的消費潛力,充分滿足社會治安、城市智慧化管理等多方面需求,激勵無人機行業企業科技創新,以高質量科技供給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黃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