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年底發福利 理財收益率飆升
年尾將至,多家中小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達到4%以上,吸引很多市民購買。業內人士認為,每臨年底,銀行考核業績的壓力加大,中小銀行提高中短期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在情理之中。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互聯網“寶寶類”理財產品收益率下行趨勢明顯,而現金管理型銀行理財產品表現出較為穩定的走勢。由于銀行自有資金相對充裕,募集資金能力強,且到期兌付情況直接與銀行聲譽掛鉤,安全性明顯更高。一些開放式銀行理財產品逐漸受到投資者追捧。
突如其來的股匯債“三國殺”加劇了年末資金面的緊張局面,銀行為攬儲,全面上調理財產品收益率。打算趁年底購買高收益率理財的投資者近期可以擇優出手。相比人民幣,美元存款利率及理財產品收益率并無明顯優勢。銀行保本人民幣理財產品一年期收益率在3.5%左右,穩健互金平臺多在8%左右,而美元理財產品在1.5%至2%,收益率明顯較低,再加上銀行換匯的點差損失,存在至少2%的利差。即便考慮到人民幣貶值因素,美元理財最多跟人民幣理財收益率打個平手。
關于“資金荒”的討論,近期再次被提起。一些銀行人士認為,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可能是一些城商行或規模較小的股份制銀行為了“年底沖量”而推出的“應急舉措”。也有銀行人士認為,美國加息恐導致國內一些資金外流,在央行沒做出存款利率調整之前,銀行希望通過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做法減少資金的流出規模。總體來說,這幾年國內貨幣量屬于“超發”狀態,所以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資金荒。
2017年一季度,央行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范圍,以合理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廣義信貸是宏觀審慎評估(MPA)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相對傳統貸款而言的更大范圍的信貸。2016年起,央行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升級”為MPA,從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情況、定價行為、資產質量情況、外債風險情況、信貸政策執行情況七大方面對金融機構的行為進行多維度引導。市場人士認為,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范圍,可能導致銀行機構在后期收緊對非銀機構的流動性授信,而非銀機構的債券組合杠桿相對較高,疊加跨年流動性需求季節性回升,很可能導致金融機構加速去杠桿。
據金融界金融產品研究中心統計,本周銀行理財產品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大幅升高至4.02%,較上周提高0.1%。7天以內的理財產品共有29款,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3.30%,環比提高0.07%;8天至14天期限的理財產品共有21款,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達3.47%,環比提高0.67%,增幅最高;15天至1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發行10款,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達3.86%,環比降低0.15%;1個月至3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是發行主力,共有685款,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達4.07%,環比提高0.14%;3個月至6個月期限理財產品共發行459款,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達4.04%,環比提高0.12%;6個月及以上期限的理財產品共發行363款,其中6個月至12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共有245款,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達3.89%,環比降低0.06%,12個月及以上期限的理財產品共有118款,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達4.06%,環比提高0.15%。
從具體各期限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產品來看,如包商銀行發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以4%的預期收益率奪得了8天至14天期限第一的位置,交通銀行發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以8%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居1個月至3個月期限產品收益率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