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福利陷阱:為分房等8年 結果房價漲了250%
這份與身份緊密相關的福利,沒人向她明示過是否剛性存在。但是所有人都傾向于相信一定會有,畢竟相對于規則,我們更傾向于相信潛規則,自此陷入千呼萬呼不出來的等待。
我的公務員同學終于買到單位的福利房了,在苦苦等待了8年后。
這場等待的起算點是2006年,我們剛剛本科畢業。住在我上鋪的這個妹紙考上了某部級單位的公務員,后青春恐懼癥的我繼續混了個碩士,同寢室的另一個各方面都不怎么出眾的姑娘,找了一份各方面都不怎么出眾的工作,然后迅速在公司附近(天壇公園旁邊)買了套房。
妥妥的二環里核心區,那時候尼瑪一平還不到兩萬塊錢。
公務員妹紙的單位也離天壇公園不遠,買了房的同學勸她“要不你也在這兒買一套,咱倆還能做鄰居,互相有個照應”。
我至今可以清楚追憶起公務員童鞋那個簡短有力的回話,以及臉上那個諱莫如深的表情“聽老同志說,我們單位會組織買福利房”。說這話時,畢業剛剛半年,但職業的優勢感已經清楚地爬上了她的臉——部級單位的福利,你們這些小職員怎么會懂呢?
2008年,我碩士畢業時,房價與2006年已然是云泥之別(尼瑪讀書果然改變命運)。作為一只長相平凡、智商稀缺的胖紙,我是那種活了小半生,也沒從生活里占過什么便宜的人。這也留給我一個優點——我從來不抱啥僥幸心理。
我既不企盼著誰誰會出手調控,房價不會一直漲上去,也從來沒惦記過我當時供職的事業單位還會不會分房。畢業就伏低做小一臉無恥地從我爹那里啃出一筆銀子,給自己置辦了一個小窩,自此成了房奴。
而我那位公務員同學,還在堅定地等待單位的福利分房。“應該是快了,在我前一年考進來的,是工作三年后分了房”,她跟我說。
之后的六年,北京的房價發生了什么,你們都知道的。只是房價漲了多少,公務員同學對那套福利房的執念就會加深幾重。
我能揣度的心情是這樣的——“如果買了房,就證明自己之前的等待都是錯誤的”,又或者是“作為有組織的人,自然會有不同的解決之道”。
這條解決之道終于來了,2014年。她所在的單位真地組織她們購買了福利性質的住房,價格是不到兩萬一平(與我那位2006年買房的小職員同學趨同),但是方位,簡直牧童遙指杏花村,在北四環與北五環之間。
她歡天喜地,守得云開見月明般,聚會時特意向我們強調“旁邊的小區要將近四萬塊錢”。言下之意,當然是要我們get到屌絲階層無法觸及的“福利”。
其實我非常想告訴她,東三環邊上的經濟適用房小區“百環家園”,據說其中也有大面積賣給了公職人員,房價長年上漲艱難,脫手亦不是很容易。與之一條馬路之隔的華騰園,則是純粹的商品房小區,房價則比百環家園高出30%-50%,且差距正在逐年拉大。
那些讓人眼饞心熱的經濟適用房,買入時的價格常比照同地段的商品房打個五折,但這五折能否全部變現呢?
若把時間軸向后推十年,你會發現經適房的轉手價依然要比照同地段商品房打個三到五折。這樣的案例在北京大型經濟適用房社區回龍觀、天通苑等比比皆是。
我并不是吃不到葡萄便要說葡萄酸,如果誰給我個五折買房的福利,估計我會得意忘形到站在望京小腰,對一眾陌生人高呼“你們的單我都買了”。
我更想討論的是,一個人如何被他職業的特殊感、以及一廂情愿的相信綁架了智商。
這位公務員童鞋在2006年不肯買入的天壇公園附近的房,價格已經上漲了250%。如果住在那里,她甚至可以悠閑地步行去上班。現在嘛,每天往返在路上的時間大概要3個小時。
但我的這位童鞋沒什么悔意。也許是因為,2006年出手買房,人人都可以,跟隨組織低價買入一套福利房,卻彰顯著身份與階層。
北京的部委單位公務員是一份神奇的工作。當年能考上的人,是考試能力最強、看起來值得信任、政治正確,再有一份祖墳冒青煙的幸運的人。畢業時討論誰誰去當了公務員,大家言語中都透露著一絲羨慕,畢竟人家是去跟組織混的人了,曾經聽說的某某職位的高福利混雜著個人的想象,每個人都在心里默默揣測著他們可以享受的特權。
他們從一上班,就拿上了比大部分同學都少的工資,承受了并不比江湖上小的壓力。不過他們、我們,每個人都堅信,他們將獲得金錢無法衡量的蔭蔽。
冰封了我那位童鞋買房動作的,大概也是關于這份蔭蔽的猜想。
城鎮化的時代紅利、北京房價瞄準東京房價的飆漲、市場的規律這些都被她自動屏蔽,她愿意相信的,是單位里口口相傳的“會白菜價買福利房”的傳說,她需要的,是那套福利房帶來的身份認同感。
這份與身份緊密相關的福利,沒人向她明示過是否剛性存在。但是所有人都傾向于相信一定會有,畢竟相對于規則,我們更愿意相信潛規則,便自此陷入千呼萬喚不出來的等待。從二環里,一直等到了四環外。
2015歲末,又有百萬大軍涌入了公務員的考場,我猜他們中許多人,也聽過、甚至向往過關于這個職業福利的傳說。
吳曉波在《世界上最不可靠的能力便是才華》中寫道,才華是上帝給人的一個禮物,卻也同時是一個懲罰。才華會讓一個人變的缺乏韌勁,不樂意有艱苦而持續的投入。有才華的人往往會被各種優化所纏繞,在一次次的選擇中虛耗歲月。
其實這個道理推至身份上也想通,畢竟身份與才華同是稀缺的、他人無法輕易跨越的存在。可當你自恃自己擁有了什么,便也因此多了一重障礙。